生活阳光

  • 742877299
  • 打造兴宁生活服务平台
搜索
猜你喜欢
查看: 2160|回复: 0

[历史文化] 兴宁与抗战版画,备受美术界瞩目,薪火相传,人...

[复制链接]

尚未签到

主题

帖子

0

积分

注册会员

Rank: 1

积分
0
发表于 2018-7-31 21:52:1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兴宁阳光。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立即注册 微信登录 手机动态码快速登录

x
1.jpg


中国现代版画是现代中国美术中最具革命性、战斗力和开创性;最有影响也是最普及的一门艺术。兴宁是粤东北的一个山区县级市,版画艺术在兴宁市有悠久的历史传统和广泛的群众基础,有一代接一代的群体涌现,这在全国范围内都是鲜见的文化艺术形态。远在1930年代,由鲁迅先生亲自倡导和扶植的中国新兴版画运动的第一代版画家陈铁耕、陈卓坤、钟步卿、罗清桢、张慧、黄山定、邓启凡、顾鸿干、吴渤、罗映球、荒烟、王立等等前辈都是兴宁人。

1931年8月22日,鲁迅先生邀请日本版画家内山嘉吉在上海举办中国第一期木刻讲习会,中国新兴版画运动兴起。在13个会员当中,竟有5个是兴宁人,他们是钟步卿、邓启凡、黄山定、陈铁耕、陈卓坤。1991年9月上海出版的《版画纪程——鲁迅藏中国现代木刻全集》一部巨型画册中,就收入了5位兴宁籍版画家陈铁耕、黄山定、钟步卿、罗清桢和张慧的195幅作品。


2.jpg


抗日战争时期是中华民族历史上一个特殊的时期,也是中国美术发展史上一个特殊的阶段,在同仇敌忾共赴国难的抗战洪流中,美术家们以其独特的方式为民族解放事业而努力奋斗,期间漫画、国画、油画等都出现了撼人心魄的作品,版画最为突出。

无论从社会作用还是艺术发展哪个角度看,抗战时期的版画都是很重要的阶段,它犹如时代的战歌,呼唤民族意识的觉醒,号召人民为解放祖国而战,表现出版画家们强烈的忧患意识和爱国热情。它也是艺苑中的奇葩,体现着战时版画的辉煌成就,形成新兴版画运动史上的第一座高峰。兴宁籍的版画家们和他们的抗战版画是这座高峰上的先锋和前躯。


3.jpg
鲁迅与青年木刻家,左起:鲁迅、林夫、曹白、白危、陈烟桥。1936.10.8


下面,我依次择要介绍兴宁籍版画先躯们的丰功伟绩。陈铁耕1932年冬在上海参与组织“野穗木刻”,“M.K木刻研究会”、“春雷美术研究所”及“野风画会”。1933年冬又成立“上海绘画研究会”。面对白色恐怖,陈铁耕以坚定的共产主义信念投身于革命文艺运动,充分表现了一个共产党员“韧”的战斗精神,另方面他又以顽强的毅力创作大量的贴近生活,紧跟时代的木刻作品。他联合江丰、艾青、野夫等进步木刻家举办画展、印刷抗日画报、抗日传单、出版画集,援助东北义勇军抗击日本侵略者,在中国美术史上写下了可歌可泣的篇章!


4.jpg
陈铁耕《殉难者》版画


陈铁耕与鲁迅有频繁的接触和深厚的感情,得到鲁迅的教诲和赏识。在鲁迅应法国《TU》周刊记者绮达·谭丽德之请,收集中国左翼美术家的作品去法国参加“革命的中国新艺术展览”时,鲁迅将陈铁耕的《母与子》、《殉难者》等17幅版画推荐去展览,是参加这次展览的作者中作品最多的一个。

罗清桢是中国新兴版画运动名闻中外的先锋,鲁迅对罗清桢的艺术成就,评价很高:“擅长木刻的,广东较多,我以为最好的就是李桦和罗清桢”,“罗李二人,其技术在中国是很好的。”


5.jpg
罗清桢《挤兑》1935年


1934年1月,鲁迅为了把中国现代版画推向世界,挑选了中国青年木刻家的作品58幅,在法国和苏联展出。罗清桢的《挤兑》等6幅及他的梅县松中学生的5幅,几乎占全部展览作品的五分之一。1934年冬,平津木刻研究会发起组织全国木刻联合展览会。罗清桢的30多幅作品在这次展览中占有重要地位。

1935年春,《清桢木刻画第三辑》出版。从1933年7月起至1936年10月鲁迅生生逝世止,罗清桢与鲁迅通讯及互赠书画刊物等近50次。在《鲁迅全集》中,收入了致罗清桢的信达20封之多,是现代版画家中鲁迅复信较多的人之一。

新兴版画运动的先驱们都是用批判的眼光面对社会现实,以积极的姿态关注贫苦的社会底层,极力唤起人民大众的斗争意识。他们的作品从内容到形式,都充分体现了木刻单纯有力的美学品格,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思想激进、刀法简练、严谨精细、黑白分明、气魄雄大,充满刚健的力之美。


6.jpg
陈卓坤《鲁迅像》版画


陈卓坤又名陈广,1908年出生于兴宁市宁塘镇的一个贫苦家庭,因他的伯父爱好书画,有一定的学识,经常教他写字画画,并到村里的私塾里读书,因此少年的陈卓坤已显示出在绘画艺术上的才华。

1928年,陈卓坤考进艺术大师林风眠创办的西湖国立艺术院学习绘画,因接受进步思想而被学校开除。他在上海联系进步学生成立了“一八艺社”,经常得到鲁迅的指导,从此走上了以木刻创作活动为中心的革命美术道路,并于1931年加入了中国共产党。“一二·八”事变发生后,上海一八艺社社址及其保存的木刻作品遭战火浩劫而毁之一旦。陈卓坤与江丰、艾青等志同道合者又发起组织春地美术研究所。不久,该所被国民党反动派捣毁。陈卓坤再次不屈不挠与未罹难的同学发起组织野风画会。但野风画会同样躲不过国民党反动派的魔掌,于1932年底被破坏,陈卓坤被迫中止了木刻创作活动,转入党的地下工作,时任上海沪东区委青年团书记。这段时间他曾返回兴宁从事党的秘密工作,在危急关头,他的朋友、进步人士陈国柱先生冒险通知其转移,并资助旅费让他绕道香港,重返上海。

1933年8月19日,陈卓坤在上海被捕入狱,受尽折磨,忠贞不屈。1937年7月抗日战争爆发不久,陈卓坤由叶剑英同志保释出重庆监狱,随后被送到陕北青年公学学习,重庆谈判后到了山东。此后一直随解放大军转战南北。1949年4月,随着上海解放,陈卓坤在上海会见了木刻讲习会十三人中的江丰和倪焕之,15年后再相逢,他们感慨万千!后来,陈卓坤又随军南下,任中国人民解放军东江纵队后勤政委。1949年建国后,曾任汕头市文教局长。时任广州美院院长、他的老战友、著名木刻家胡一川把他调来任广州美术学院办公室主任等职。

鲜为人知、弥足珍贵的我国第一幅鲁迅木刻肖像就出自陈卓坤之手。当时陈卓坤在木刻讲习会上刻好后,曾请鲁迅先生和讲授木刻的内山嘉吉先生指导。鲁迅看后,指出后脑太大,要铲削一笔,他就根据鲁迅手指划定的位置用圆口刀铲去一刀,这件轶事为中国美术史续上了闪光的一页。这幅作品发表在日本镰仓美术馆1975年出版的由内山嘉吉主编的《中国木版画展图录》里。

1984年9月,这幅《鲁迅像》还刊于日本内山书店出版的杂志《邬其山》第5期,内山嘉吉专门撰写了评价文章,指明它是中国第一幅鲁迅先生木刻肖像。由于“一八艺社”等版画团体在中国现代版画史和中国革命美术运动史上的重大影响和重要地位,作为活跃的核心人物之一,陈卓坤是一个令人瞩目的风云人物,陈卓坤不愧是中国新兴版画运动的主将。张慧和他的战友罗清桢、陈铁耕等先躯者,都是在伟大的文化革命旗手鲁迅先生直接关怀和指导下,最早参与新兴版画运动、并颇富战斗实绩的、做出过重要贡献的一位。

张慧,字小青,1909年出生于广东省兴宁市城里,1929年考进上海艺术大学西洋画系攻读,他听过鲁迅关于人生观艺术观的演讲,接触了许多进步人士,阅读了大量进步书刊,从而选择了“艺术为人生”、艺术必须反映生活的现实主义创作道路。

张慧和他的战友罗清桢、陈铁耕等先躯们一样,都是在鲁迅先生直接关怀和指导下,最早参与新兴版画运动、并颇富战斗实绩的、做出过贡献的一位。张慧的作品在20世纪三四十年代上海的《文学》、《太白》、《现代》等杂志上常有发表,各地的报刊杂志也可经常见到他的作品,出版有《张慧木刻集》第一至三集、《张慧木刻画选》、《乞丐生活》、《群众》、《我们要选择战》等七个集子,这样丰硕的创作成果在当时白色恐怖下的中国文艺界,确实不同凡响!

张慧的木刻创作受苏联版画的影响,思想性和艺术性结合得比较好而独具一格:在思想内容上反映现实、贴近生活、切中时弊,战斗性强;在艺术形式上黑白鲜明,对比强烈,刀法简练粗犷、充满力度,构图严谨而富于变化。细读张慧的木刻版画作品,最令人感动的是作者把满腔的爱国热情、深沉的历史责任感和时代负重感都都倾注到每一刀痕中,为劳苦大众呼吁和呐喊!抗日战争爆发以后创作的《怒吼吧!》、《向着风暴前进!》、《我们是要选择战》、《袭击》和《广州黄花岗七十二烈士墓》等作品便是最好的例证。


7.jpg
张慧《晨光》版画


1930年从上海艺大毕业后,张慧先后在家乡兴宁县立中学、蕉岭县立中学、大埔县立中学等校任教。1932年春在梅县松口中学教书时,与著名版画家罗清桢、陈铁耕经常切磋画艺,探讨创作取向。他们都受上海新兴版画运动的影响,开始一起从事木刻创作,并直接把木刻作品寄给新兴版画运动的倡导者鲁迅先生,得到鲁迅的热情帮助和具体指导。1934年3月罗清桢介绍,开始与鲁迅通信,至1936年9月鲁迅逝世前一个月,张慧给鲁迅寄过19封信,而鲁迅的复信有4封。随信寄给鲁迅的木刻作品达到68幅,最多的一次寄去了22幅。除单幅的木刻作品外,还寄赠过木刻集两册。这便是张慧自费手印的《张慧木刻画》,鲁迅曾为木刻集题签,写了“张慧木刻画”五个字中。

张慧的早期佳作《劳作》等10余幅作品分别入选全国木刻流动动展(1935年)和第二次木刻作品展览(1936年),都是经由鲁迅先生亲自挑选推荐的。鲁迅复回张慧的4封信,都收进《鲁迅书信集》一书中。在信中,对于张慧早期作品中的唯美倾向和颓废色彩,鲁迅先生都予以直率的批评。后来,张慧在创作中认真克服了这些缺点,继续都将新作再寄给鲁迅指教时,鲁迅非常高兴地鼓励他:颓废色彩“这回都没有了”了。鲁迅还说:“中国的木刻家,大抵有二个共通的缺点:一,人物总刻不好,常常错;二,是避重就轻,”又联系张慧的《船夫》指出:“也有这倾向的。”在另一封信中,鲁迅写道:“拜观各幅,部分尽有佳处,但以全体而言,却均不免有未能一律者。如《乞丐》,树及狗皆与全图不相称,且又不见道路,以致难去完全。木刻当亦与绘画无异,基本仍在素描,且画面必须统一也。”与此同时,鲁迅则把他较好的作品推荐展览和发表。

谈到张慧和鲁迅的关系,还是很有缘分的。1934年7月,在鲁迅的介绍下,张慧和罗清桢准备去日本独立美术会观摩学习木刻,两人由汕头乘轮船到了上海,与鲁迅约定在日本友人内山完造的书店会见畅叙。可惜张慧突然病倒,误了船期,罗清桢不愿意一个人去日本,两位志同道合的战友不得已滞留上海。在此期间,他们每天早出晚归,去码头,进工厂,住贫民房,和工人贫民交朋友,体验下层民众生活,从中收集创作素材,握刀向木,埋头创作。作品完成后,便拓印好直接送给鲁迅,请求指教,得到鲁迅具体的指导,作品的艺术性和思想性明显提升。

张慧和罗清桢为了创作而深入生活、访贫问苦在当时的画坛传为美谈。而张慧也为因病误了去日本深造的良机,成为终生的憾事!

1936年10月鲁迅逝世后,张慧仍坚持业余木刻创作。1939年张慧的木刻作品在印度尼西亚展出,不少作品被菲律宾马尼拉图书馆收藏。美国加州大学也保存着他的100多幅木刻作品。1942年,在罗清桢受反动势力迫害而英年早逝时,张慧不顾反动势力的阻挠,全力筹备和组织罗清桢的追悼会和遗作展览,写了悼念文章在重庆、武汉、江西、福建、兴宁等地的报刊发表,显示了张慧崇高的革命情操和对战友的深情厚谊。由于张慧从事新兴版画运动,使国民党反动派非常恐慌,而多次受国民党反动派蓝衣社特务的迫害。广东省伪政头子宣称要辑捕惩办共党分子张慧,张慧利用种种社会关系摆脱了敌人的搜捕,而不得不离开教育界,隐名转业到经济部门工作,从此结束了木刻创作的生涯。

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后,张慧辗转来到广州。1949年广州解放前夕,他曾帮助中共地下党领导的先遣队做了许多工作。广州解放后至1990年8月逝世后止,张慧一直在广州市的经济部门工作。1957年间,他与著名版画家郑野夫一起合编了弥足珍贵的《罗清桢木刻作品选集》,由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出版。


8.jpg
黄山定《穷人的家》版画


黄山定,原名伟光,1910年出生于兴宁县刁坊镇大新围。黄山定于1931年春天从兴宁经广州到达上海,他在学习期间创作了木刻习作多幅,其中《厌战》一幅,刀锋所向,反对蒋介石发动的内战。鲁迅先生很欣赏,认为作品的思想内容和木刻技法都是不错的,曾长期保存着。1931年9月,黄山定又与江丰、于海、陈铁耕、钟步卿等人共同发起成立了现代木刻研究会。1932年1月28日,日本帝国主义发动侵华战争,侵略上海。上海驻军第十九路军在爱国将领蔡廷锴军长的率领下,奋起抗战,一八艺社毁于战火,会员星散。黄山定只得转赴杭州,在杭州艺术专科学校旁听。黄山定要一边刻苦学习,一边参加进步学生活动。

淞沪会战结束后,他又前往上海。1932年6月加入“中国左翼美术家联盟”。在那里又与陈卓坤、陈铁耕、艾青、力扬等艺术家在法租界成立了春地艺术研究所即春地画会,在“左联”的领导下从事革命艺术活动。其基本成员是原现代木刻研究会、一八艺社留居上海的部分木刻青年,还有被杭州艺专开除的杭州一八艺社来上海的成员。春地画会成立不久,同年7月13日夜间,突然遭到“法租界”警探的袭击,冲进画室,当发现其中一幅漫画画面上是蒋介石跪在帝国主义脚下,另一幅画有红旗镰刀斧头时,警探们认为抓到了共产党的证据,凶恶地责问艾青,并用枪对十多位社员进行威胁。他们被强行扣上手铐,推上囚车,关在巡捕房阴森森的地下室。虽经多次毒打,没有一个人变节。几个月后,被送到江苏高等法院审判,以“危害民国紧急治罪法”,分别判外六年、三年、四个月的徒刑。黄山定被判三年,经各方营救,在1933年8月底和几个人首先被营救脱离虎口。

1934年春,黄山定在新华艺大毕业,回乡谋职未遂,精神上感到非常苦闷。在这艰难的岁月里,鲁迅先生伸出革命的友谊之手,在百忙之中和他通信,给他莫大的鼓舞。对他木刻创作提出恳切的意见。《穷人之家》(之一、之二)《探监》《检查》《逃亡》《贫病》《乞儿的微笑》等数十幅木刻,都曾寄给鲁迅先生指教。

1935年8月,黄山定在南京金陵日报社任职,仍然满腔热血,继续从事木刻创作。1936年黄山定把作品结集,出版《山定版画选》,由吴作人、宗白华教授写序,陈之佛教授设计的封面,由上海天马书店出版发行。这时候,他曾将主要作品《穷人的家》《探监》《街头》《检查》等汇成一卷,送请鲁迅先生指导。鲁迅一直珍藏着这些作品。《山定版画选》的作品充满战斗精神和强烈的时代气息,其矛头直指国民党反动派,揭示了蒋家王朝必然覆灭的命运。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有关人士整理鲁迅所收藏的木刻作品时,曾将黄山定的木刻《穷人的家》编入《鲁迅收藏中国现代版画选集》一书出版。《穷人的家》描绘了祖孙三代坐在空荡破旧的家中,饥饿难忍,揭不开锅,贫寒的生活没法过下去的惨状,揭露了国民党反动派统治下,穷苦农民的悲惨生活。

1938年,抗日的烽火在中华大地熊熊燃烧,怀着对中国共产党的无比热爱,对中国革命必胜的坚定信念,黄山定不怕千难万险,毅然奔赴解放区,辗转到达革命圣地延安,进入人才荟萃的鲁迅艺术学院,开始了从事马列主义理论研究。同年冬,被分配到晋东南敌后,与著名画家胡一川、罗工柳等继续以木刻为武器,从事抗日救亡的宣传工作。人们说黄山定是一个老“布尔什维克”,就因为1932年的那次牢狱之灾耽搁了版画创作。1939年6月,经中共中央组织部批准,黄山定加入中国共产党。参加革命时间,则从1932年参加“左联”时算起。他曾在当时的《新华日报》上发表不少木刻作品。

1949年10月底,黄山定奉命随军南下,广州解放时,参加接管广州的文化艺术单位,其中包括广州市立艺术专科学校。黄山定在1949年建国后的人生经历极其丰富,调动频繁,任劳任怨。

1991年9月,黄山定荣获“中国新兴版画运动贡献奖”。同年同月出版的《版画纪程——鲁迅藏中国现代木刻全集》收入兴宁籍5位版画家的作品195幅,其中有黄山定作品《乞儿的微笑》等11幅。


9.jpg
吴渤《木刻创作法》封面设计


吴渤,笔名白危,1911年出生于广东省兴宁县宁中镇佛祖岭村。1939年来到上海,考入日本人开办的上海东亚同文书院。1930年读书期间,曾听过鲁迅的演讲,这是他第一次见到鲁迅。当时有许多同乡同学如陈卓坤、陈铁耕、钟步卿、黄山定、张慧、罗清桢等都在上海从事新兴木刻运动,吴渤经常和他们接触,一起同他们参观鲁迅主办的木刻展览会,因而有机会认识了鲁迅。

在一次与鲁迅的交谈中,鲁迅指出,应该介绍一些国外的木刻理论书籍到中国来,供初学木刻的青年学习参考。因吴渤的日语基础较好,就在鲁迅的启发和鼓励与朋友们的支持和敦促下,决定编译《木刻创作法》一书。1933年冬,当吴渤编译完毕后,把原稿寄请鲁迅教正。鲁迅在序言中充分肯定这本书的价值,提出“至今没有一本讲说木刻的书,这才是第一本。”称赞它是中国木刻界的“一粒星星之火”。自1933年11月9日鲁迅收到吴渤寄来的信并《木刻创作法》书稿起,至1936年10月8日鲁迅在参观全国第二回木刻流动展览会时与吴渤等一起合影止,互相交往达二十六次之多,鲁迅还曾热情洋溢地给吴渤回复过十三次信,这十三封信现在都完整的保存下来,收入《鲁迅书信集》一书中,鲁迅在信中除谈及关于《木刻创作法》一书的修改,写序作注,搜集插图,联系出版等问题外,还记录了鲁迅对吴渤工作、生活等方面无微不至的关心,鲁迅还经常把自己的杂文集和一些木刻集赠送给吴渤。

在吴渤经济困难时,就借钱给他,使一个漂泊异乡的青年,处处得到如沐春风的温暖,感受到巨大的鼓舞和无穷的力量。吴渤经常主动协助鲁迅做一些事务性的工作。1933年底,鲁迅接受法国《观察》杂志记者绮达·谭丽德的委托,收集中国左翼美术工作者的绘画、木刻作品去法国展览,主动帮助鲁迅收集作品,使这次收集工作顺利完成。

《木刻创作法》虽经鲁迅多方联系出版,但当时在那些书商眼中,这是一本不能盈利的书,因此出版十分困难,一直拖到鲁迅逝世后的1936年10月,在艾思奇的支持下,这本书才被上海的读书生活社接受出版,但到书印成出版的时候,已经是鲁迅逝世三个月后的1937年1月了。吴渤编译的这本《木刻创作法》成为中国新兴版画运动中具有一定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的专业技法书。

抗日战争爆发后,1937年秋,吴渤离开了上海,从事抗日救亡宣传工作,主编《战号》周刊,1938年5月,吴渤等人由八路军驻兰州办事处介绍到延安参观访问,受到毛泽东的亲切接见。

1949年建国后,吴渤已成为在文学创作上名闻全国的专业作家,先后在上海文学工作者协会、华东文联、中国作家协会上海分会任职。


10.jpg
罗映球《骨肉流离道路中》版画,1936


罗映球1914年出生于兴宁市宁中镇大路村一户农民家庭。罗映球发愤努力走上木刻创作之路,还得益于他在兴宁文宇小学任教期间,结识了中国新兴木刻运动的先驱、深受鲁迅先生赏识和推介的著名版画家同乡罗清桢。罗清桢与罗映球的家只有一公里远。当时的罗清桢在木刻创作方面已经非常活跃,佳作迭出。罗清桢送了一套木刻刀给罗映球,向他介绍鲁迅先生扶持进步学生开展革命的木刻创作活动的情况。在罗清桢的影响下,更加激发了罗映球的创作积极性。1936年,罗映球便步入中国画坛。那一年他在上海《大公报》同时发表了木刻作品三幅,其中有其早期的代表作——反映工人失业自杀的《失业者》。

同年他创作了另一幅至今仍有保存的堪称精品代表性木刻作品《骨肉流离道路中》。抗日战争爆发以后,虽然日寇的铁蹄由于被丰顺县的天然屏障猴子栋所阻,未能践踏到兴梅地区,但日机的频繁狂轰滥炸,仍然让兴梅地区人民饱受战争的苦难。满腔的热血已经沸腾,1938年暑假,罗映球与同学曾铎良、罗文耀在兴宁东门的立范小学举办三人作品联展,画展内容以宣传为主,大部分是漫画和一些木刻以及中国画,画展引起巨大的反响,罗映球反映抗战时期劳苦大众贫困生活的木刻作品《作坊》深受好评。

1939年6月下旬,汕头地区已经大部分沦陷,罗映球的家乡兴梅地区虽未沦陷,但也经常遭受日机的轰炸,母校一中南院和北院校舍均在轰炸中被炸毁,兴宁一中被迫迁出郊外。面对日寇造成的战争苦难,罗映球眼含热泪,废寝忘食地创作了木刻作品《抢修敌机炸毁的桥梁》,为日寇侵华战争在家乡的罪行留下真实的画面,为历史留下了弥足珍贵的史料。这幅作品还发表在上海《大公报》上。

1941年是罗映球早期创作作品相对比较多的一年,在这一年里,他集中创作了《在敌人的铁蹄下》、《离情依依》、《到前线去》、《读》、《无题》、木刻连环画《一个人的受难》等作品,其中木刻连环画《一个人的受难》发表在《防空季刊》上,产生了较大的社会影响。

同年,罗映球出版了第一本个人画集。从抗战初期到解放战争结束,罗映球除上述提到的主要代表作品外,还有《精心操作》(1937)年、《联合国——团结起来》(1938年)、《强迫捐饷(1940年)、《支前模范》(1942年)、《前夜》(1942年)、《口甜心剑》(1944年)、《迫粮》(1944年)、《母子》(1947年)、《鲁迅像》(1949年)等,1944年,享誉全国文艺界的中华木刻界抗敌协会为其编辑出版了《旅途拾零》4册木刻作品选集。纵观罗映球的艺术人生,1940年至1949年建国前,是他的第一个创作高峰期。

罗映球象其他在20世纪三四十年代成长的第一、二代版画家一样,大多数经历了“为艺术而艺术”向“为社会为人生而艺术”的转化过程,由于新兴版画特有的革命性和战斗性,因而造就了他战士的品格和作品的艺术风格。

罗映球是20世纪30年代起中国新兴版画运动的先驱,是新兴版画运动第三条艺术路径的典范,他是中国绝版套色木刻的最先实践者,创作了堪称世界之最的木刻长卷,留世作品最多,创作时间最长的艺术家之一。1991年荣获“中国新兴版画运动贡献奖”。罗映球是一位深入生活,扎根人民,关注现实,紧跟时代的艺术家。他的创作道路几乎与中国版画的发展同步,他的作品折射着中国版画技法发展与风格演化的进程,也反映了20世纪中国美术走过的历史轨迹。


11.jpg


荒烟,原名张伟耀,1920年出生于广东兴宁。荒烟是一个1940年代在抗日战争中成长起来的、具有强烈爱国情怀、自学成才的木刻家。抗日战争爆发那年,他读完初中就离开学校,参加了抗战宣传工作。由于抗战初期新兴版画艺术已经得到很大的发展,强烈的爱国心和社会责任感,驱使荒烟走上参加抗战、服务社会、为国效力的道路。

当时他唯一可以借鉴的只有鲁迅编印的《引玉集》、《苏联版画集》、西洋版画和铜雕等作品,以及他的同乡、木刻家罗清桢,黄新波等人的作品,木刻刀也要自己设计,找铁匠帮助制造。凭他杰出的才华和超群的刻苦,几年间便创作了像《搜索残敌》《克复了的城堡》《末一颗子弹》等一大批反映中国军民同仇敌忾、和日本侵略者进行殊死决战的木刻作品,非常震撼人心,引起了中外美术界的广泛重视。

1940年是荒烟人生中非常重要的年头。他结识了中学念书的时候就非常敬仰的、鲁迅先生非常赏识的著名版画家罗清桢。1940年春,荒烟经另一个同乡著名木刻家张慧的介绍,到福建省国民军训处办的《大众画刊》杂志社去当编辑。《战地真容》是罗清桢到赣北后,于1940年8月创刊的。荒烟参加画刊的编务后,他在《战地真容》上发表的第一幅作品是《被慰问的抗属》,刊于1941年3月1日出版的第14期。


12.jpg
荒烟《末一颗子弹》木刻,1941年


从1941年6月20期起,几乎每一期都要刻一二幅甚至三四幅木刻,在《战地真客》上发表,直到年底第33期结束。这半年是荒烟创作精力最旺盛作品最多产的时期。1941年创作的《搜索残战》,显示了荒烟出色的表现力和驾驭木刻刀的超凡才能!在这幅画中,以排刀和小三角刀为主,万千刀痕都组织得那么富于质感,细节刻划精到缜密,画面只有14.9×22.4厘米的篇幅,却呈现出丰富的色调,深远的层次,浓烈的氛围。这幅画在1941年全国抗战木刻展览会展出时,轰动了中国画坛,被人以重金购去。王琦先生当时曾撰文说:它破除了“以为木刻画无法表达复杂的伟大场面的错误成见。”

《末一颗子弹》和《一个人倒下,千万个人站起来》这两幅都是17×36.5厘米的小尺寸,但却显得如同巨幅油画那样气势恢宏。《末一颗子弹》选取了一个十分悲壮的场面;战火熊熊,血战未停,身负重伤的中国战士用最后一颗子弹射杀日寇,歌颂了中华民族不屈不挠的精神。《一个人倒下,千万人个站起来》表现的是:国民党特务阴谋杀害了闻一多先生,从而激起了广大爱国民众的义愤,纷纷加入到反对国民党反动派的行列。这两幅作品都选取了重大的题材,表现了深刻的主题,奏出了时代的最强音,在上述代表作品中,既善于组织大场面又善于处理小局部,用独具一格的精雕细镂的功夫刻划精彩的细节,是荒烟版画艺术的又一显著特色。


13.jpg
王立《吃错了树叶》版画,1945年


王立,原名王竞祥。1925年12月28日出生于广东省兴宁县坪塘镇文梓村。1991年荣获中国美协和中国版协颁发的“中国新兴版画运动贡献奖”,1994年王立又荣获国务院专家学者终身特殊津贴。王立初中时受新兴木刻运动影响,开始学习了木刻,曾给罗清桢、野夫等名家写信求教画艺,经常请罗映球传授木刻技法。1941年与罗映球合编期刊《木刻新军》,宣传抗日。

王立成名非常之早。王立在刚刚投身于新兴版画运动的烽火青年时代,便结识了许多叱咤风云的木刻精英,和他们并肩战斗,共同切磋,力作迭出。1942年中华民族正处于生死存亡的危急关头,17岁的王立从家乡来到抗战文化名城桂林,在从事救亡活动中通过兴宁老乡金帆认识了黄新波、刘建庵、温涛等木刻界前辈,得到他们的帮助和鼓励,以木刻刀为武器,向日本帝国主义宣战,向国民党反动派宣战,加入了中国木刻研究会,创作了许多表现人民大众反抗敌人,过着悲惨生活的作品。

如《吃错了树叶》、《生产者》、《野菜无处寻》、《久旱》和《渡口》等作品。这个时期的不少作品参加了当时举办的抗战八年木刻展览,有的在1949年建国后编入《中国版画集》《中国新兴版画五十年选集》、《新文艺大系·美术集》、《中国百年版画集》等全国性的大型画集。王立早期的代表作黑白木刻《世界四大文豪肖像》,以准确生动的造型,精细成熟的刀法震惊画坛,并在桂林出版单张发行。当时郭沫若、王鲁彦、胡风等许多文艺界名人的客厅中都张挂着四大文豪肖像版画。

14.jpg
罗清桢《逆水行舟》1935年


原中国版画家协会主席、著名版画家王琦说:四大文豪的人物造型准确,精神状态突出,黑白对比鲜明,表现手法沉着老练,在当时的木刻人像作品中,是少见的佳作。

1947年6月,王立因宣传革命、支持学生运动被国民党政府逮捕入狱,1949年国共和谈期间获释。这年夏天,王立抵达香港,后来辗转到了东江游击区。广州解放时,随军入城,在广州军管会从事美术工作,华南文联成立时,王立任广东美术工作委员会委员。

1949年建国后,王立历任中国版画家协会理事,广东省美协常务理事,广东画院秘书长、艺术顾问。1980年6月他和罗映球一起成立了兴宁清桢版画会,罗映球任会长,王立任顾问。薪火相传,人才辈出。(陈其伟,广东省兴宁市美术家协会荣誉主席,广东省兴宁市清桢版画会顾问,广东省美术家协会会员,副高级编辑)
15.jpg
罗清桢《火炬的传递》1937年
信息来自[url=]:020艺术观察[/url]

兴宁阳光网声明:此信息自其他媒体,版权归属于原作者,兴宁阳光网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参考。如本网站转载的作品涉及版权问题,请原作者持相应版权证明与本网站联系。

 

                                                   转载请注明来源:www.yg0753.com 兴宁阳光网

使用 高级模式(可批量传图、插入视频等)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微信登录 手机动态码快速登录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