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兴宁阳光。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立即注册
x
兴宁阳光网—兴宁历史文化
兴宁殷姓,只有一家,二十多人,居住在径南镇径心望仙村,堂号“裕燕堂”,堂联为“裕光照远,燕来已春”。说起殷姓落居望仙村的由来既传奇动人又悲壮。故事得从清朝初年那时说起——
清初某年月,惠州博罗县连遭洪灾,房屋倒塌,家破人亡,病疫流行,人们都纷纷外出逃难。
这些逃难的人群中有一个三十岁左右叫殷国仁的男子带着唯一存活的七八岁儿子燕来一路乞讨,最后父子两人流落到兴宁县城。几个月后,几经周折国仁在县城找到一份最为下等的“仵工”(仵工就是抬尸埋死人的工种),在破烂草棚里安身。那年头,兴城天天有各种各样原因的死人无人埋葬,商家、善人等常捐钱行好心埋葬死者,县衙内有一个叫吴达的人专门就负责这件差使,一有死尸,就叫国仁他们出工。国仁上工时就带上小燕来跟着打下手,帮忙拿工具等。虽工作艰辛可怕,但能有口饭吃,过上日子,父子俩也心安。
可是,天有不测风云。燕来十四岁那年,正值壮年的父亲染上了黄肿鼓症病,不久,一命归西。
父亲死后,小燕来为生计,仍混迹在仵工群中,工作十分肯干,勤勤恳恳。不久,一直看着燕来长大又十分同情他的吴达主管,把燕来带回县衙自己身边使唤。从此燕来如鱼得水,常被县府派去下乡帮助征粮收税,或带着县府布告文书到市井间张贴,或与官人鞍前马后,勤快跑腿。
那时候,县衙内有一位比燕来年长五六岁且在县衙内工作了三四年的勤杂工叫幸裕光,本县径心望仙村人。可能是缘份,裕光燕来两人关系很好,情同手足,常常同出同入,同住同食,形影不离。县府凡有任务外派,都叫他们俩同组出发。
几年后的一个夏天,农村收割时节,裕光燕来被派到北部罗岗区征粮入库。工作完成后,返回兴宁县衙,途中经过宁江河时,由于头几天一直下雨,山洪爆发,江水猛涨,渡船行至江中,船夫操作失误,致使翻船人落江水中,千钧一发之际,船夫和燕来幸得抓住船体得救,而眼看着裕光被洪水冲走了,此时此刻,燕来——这位来自博罗水乡地带从小略懂一些水性的好儿郎,不顾船夫劝阻,飞快跳进急流之中,赶游了四五十丈远,终于把奄奄一息的裕光救上了岸,挽救回一条生命。
大难不死的裕光深深感激燕来救命之恩。此后,裕光考虑再三,决定辞掉县衙工作,返回家乡种田。当知悉裕光要回乡后,燕来哭哭啼啼,难分难舍,说大哥你走了,我就没有更好的兄弟朝夕相处。裕光也觉得燕来一个孤儿,从博罗到兴宁,多年受尽苦难,对他深表同情。为此,裕光先行回家一趟,将实情告知父兄知道,商量把燕来认作弟弟,也回来望仙居住生活,父兄满口答应。
燕来很高兴能跟着裕光一块来到径心。从县里回乡时,吴达主管请示县太爷特别批准,送给裕光燕来每人一担大米,十斤猪肉,一扎蓝布和少许碎银。回到家中后,裕光为长远打算,决定从父母兄弟中分离出来,在自己土地上与燕来合建一屋共同居住,在父兄乡邻的帮助下,不久新居落成,取特别堂号“裕燕堂”,与区别幸氏“雁门堂”。正厅神坛上供奉两座香炉,左边幸姓,右边殷姓。年年张贴着不变的对联:“裕光照远,燕来已春”。
裕燕堂落成后第二年,裕光燕来同一年结婚,又过了一年,同一年生子,花灯高挂,血脉传承,两家人和和气气,大小事情互相商量,肝胆相照,唇齿相依。两姓人口逐年增长,相差无几,常被同村其他姓氏乡亲交口称赞。
星移斗转,岁月更迭。一百多年过后,裕燕堂殷姓已有近百人口,兴旺繁荣。有一天夜里殷姓的几个族人都同时得到殷国仁先祖的托梦,说殷姓在望仙村这个有十个姓氏的小地方已人满饱和了,这里人多地少,后代的生活资源不足,老香炉缽唇上开了一个缺口,就是暗喻人口已满缽(百)了,要流走了,子孙们记住一句话:殷红血脉回殷地,只留少殷裕燕堂。
第二天一早,凡受托梦者都不约而同地诉说同样的昨夜梦言,大家议论纷纷,随后郑重地从神位上捧下香炉放到八仙桌上察看,果真炉唇有个小缺口存在。此梦殷姓人信以为真,认为是天意,是先祖的安排,再加上望仙自然资源确实不足,因此殷姓人开始陆陆续续告别望仙村,到外地打工谋生,有些人举家外迁,一去不回,几十年光景殷姓人口越来越少,外出人员大部分都涌回惠州、博罗东江一带有较多殷姓人居住地落居,重整家业,“殷红血脉回殷地”。而留在望仙村的只有一小部分人家,“只留少殷裕燕堂”。留下的人家,几十年几乎都代代单传,最多就二丁。
1949年新中国成立时,殷姓只有一丁人,此丁殷妙元,父亲三十多岁病逝,母亲改嫁,全靠阿婆和邻近的刘、幸、饶、邓、孙姓的好心人关照成长。殷妙元小学读了四年后,到粤北林场找了份记账员工作,后来回家娶妻,破天荒生了四个儿子、四个女儿,后又接连有了七个孙子、四个孙女。殷姓儿孙有的从事商业、教书、医务等各有千秋,事业有成。殷妙元大儿子殷小夫是径心第一个开设超市的老板,300多平方米超市开了二十多年。小夫为人忠厚,乡邻口碑很好。
历史往往有惊人巧合。殷妙元二儿子殷巧夫早年在省商业学校毕业后,被国家正式分配到博罗县工作,已30多年了,并在那里成家,巧夫工作所在地就有很多殷姓村庄,殷巧夫早已与殷姓乡亲打成一片,常常参与殷姓节景和拜祭活动,其乐融融。
兴宁阳光网声明:此信息自其他媒体,版权归属于原作者,兴宁阳光网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参考。如本网站转载的作品涉及版权问题,请原作者持相应版权证明与本网站联系。
转载请注明来源:www.yg0753.com 兴宁阳光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