兴宁阳光网—兴宁历史文化 罗孟郊 罗孟郊(1091—1153年),字耕甫,号休休,兴宁县刁坊区罗坝乡人。少年时在罗岭草舍勤奋攻读,博览经史。北宋宣和五年(1123年)参加乡试,中举人。翌年会试,成进士,殿试登一甲第三名——探花,授职谏议大夫、翰林院学士。据宋代豫章进士张文举所撰《故翰林学士赠礼部尚书罗公神道碑》记载:罗孟郊任翰林学士期间,奸臣蔡京擅权,朝政日非,孟郊疾恶如仇,“令”太学生陈东等上书,揭露蔡京等人罪行,称他们为“六贼”。不久,钦宗便把“六贼”中的王黼、朱勔等治罪。当金人南侵时,钦宗慑于金人的气焰,想罢免主战派右丞相李纲的职务,以讨好金人。罗孟郊“复令”陈东上书,要求留用李纲为国效力。及后高宗南迁,秦桧当权,阴谋与金人议和。罗与叶三省等人极力反对。秦桧恨之入骨,命御史罗汝楫奏谤孟郊“饰非横议”。南宋绍兴二十一年(1152年),孟郊被贬谪兴国军(行政区名,今湖北阳新县)。他看到宋主昏庸,奸臣误国,外敌侵凌,山河日蹙,自己一片忠贞报国之志不得酬,徒唤奈何。到湖北后,放怀山水,不问世事。次年便在贬所逝世,终年62岁。 秦桧不知罗已逝世,两年后仍阴谋使人陷罗孟郊等53人以大逆罪,欲置他们于死地。秦桧死后,高宗下诏复用孟郊等53人。朝廷得悉罗已去世,遂追赠他为礼部尚书,敕葬兴国军甘棠山。今兴宁“神光山”、“墨池寺”等处,都遗留有罗盂郊事迹的传说。 夏则中 夏则中(?—1403年),武昌人,明洪武二十二年(1389年)接任兴宁知县。据《正德兴宁志》记载,明初战乱过后,兴宁仅剩20多户人家,以致县不成县,归附长乐,由长乐县令习韶兼管。夏到任后,首先请求驻兵首领约束部属,勿再滥施凌虐,以安定尚未死徙的居民。接着招集流亡人员回乡就业。战乱时抛荒的田地已由政府接收,赏赐皇族、勋戚、军官,名为官田。受招回乡的农民,失去自己的田地,只好佃耕官田。而那些占有土地的官员们,苛求重租,使回乡农民难于承佃。夏知县乃上疏朝廷,请求官田租税,参照民间租税标准,酌予减轻。经恩准实行后,官员们却认为此举损害了他们的利益,因而凭藉其特殊地位,捏词控告夏知县的奏疏言词过激,触犯天威,被奏准置之极刑。兴宁人民对夏知县为民请命,竟遭杀害,痛感切骨,久而不忘。 夏知县招民复县的德政,影响深远。在任期间,住户由20余增至700余。 王天与 王天与(1475—1519年),字性之,号东郭。故居在今兴宁城东门外栅里。明正德二年(1507年),中式经魁(亚元),九年,登进士,十一年,任江西宁都知县。 据明代宁都举人李国纪所撰《宁都知县王公传略》记载:“天与有卓识宏才,善于为民兴利除弊。在任内改建学校,破除迷信,惩办豪强,抚恤孤寡,安置流亡,凡百安民之政,莫不次第兴起”。天与为政清廉,不苟取于民。对民间诉讼纠纷,能明辨是非,折狱息讼,不迁延时日。征工力求均平,征粮准许分期缴纳。宁都每年上缴官粮,需经赣江十八滩险段,民苦运输,天与据情奏报,朝廷惠予豁免。 正德十二年(1517年),追随江西巡抚王守仁,镇压横水、桶冈、浰制头等处农民起义。次年奉诏升俸二级。随后诏命擢升浙江道御史。正德十四年,明朝皇室宸濠在江西南昌叛乱,王守仁奉旨征兵讨伐,令天与为前驱,昼夜兼程而进。南昌叛军焚烧民房,残杀百姓。天与率兵攻下南昌后,奋不顾身,亲临火场救火,危急时刻,下官劝阻,他慨然疾呼:“避火全躯,只为身谋……,全城之众,纳之烈火,是违命无义。弃其民不祥,吾请以一身活此千万人!”王因此得疾不治,是年七月二十六日.卒于南昌。 天与逝世后,王守仁哀伤痛哭,解衣为殓,并为文致祭,有“我之视公,如手如足;我之实大声宏,皆公之贶。……我今鸣你大功于朝,你将为不朽人矣”等句,具见敬重悼念深情。宁都人民立祠奉祀名宦。兴宁亦以乡贤奉祀。嘉靖元年(1522年),朝廷追录其功,诏赏白金三十两。灵柩运回兴宁,葬于城北。墓前有显忠亭一座,亭侧有祠三间。嘉靖二十二年,兴宁教谕盛继撰显忠亭碑记。今其墓及亭、碑等已毁。著有《平寇录》,已佚。遗著《和山麻石岩记》,辑录于胡曦《明乡贤王御史遗事考略》。 祝允明 祝允明(1460—1526年),字希哲,号枝山,江苏长洲(今吴县)人。明弘治五年(1492年)举人。吴中四才子之一,与唐伯虎、文徵明、徐祯卿齐名。正德十年(1515年)授兴宁知县。在任期间,勤政爱民,廉洁奉公,卓有政声。又邀集刘天锡、张天赋等人,据成化残本增修兴宁县志,补漏匡误,自总其成,并为之序。今手稿仍存苏州市文物保管委员会,为兴宁现存县志中最早的一部,全书共四卷。在任6年,后升迁为应天府通判。在兴宁期间,所作诗文有《城隍庙记》、《水利记》、《龙潭词》、《游神光山》、《墨池铭》等。其书法严谨质朴,笔势飞动,劲健清朗。在兴宁所遗墨迹,今存“灵岩”二字,镌刻于和山岩石壁之上;“母贤子孝”匾额悬挂于黄陂陶古村石屋中厅正梁上。 张天赋 张天赋(1481—1547年)字汝德,别号爱梅通人。兴宁县福兴区人。明嘉靖十一年(1532年)选贡。少负才名,好吟诗,喜研宋明理学,师事理学家湛甘泉,信奉程朱学派所宣扬的天理,认为封建伦理是客观存在的道德法则。日夕谈讲,深得其要旨,且以所学体现为孝行。平日供养父母,无微不至。及父母亡故,哀毁骨立,尽礼守孝。大司成吕泾野书赠“永慕双亲”四字,以示表彰,并以慰情。 天赋为邑庠生时,与县令祝枝山友善。祝令对他的学识才华,极为敬重,请他参与编修正德《兴宁县志》。别后仍与天赋通信,稚誉他“渊淳虚自似黄叔度(东汉黄宪),英秀朗察似扬德祖(三国杨修)。”暮年,仍有《怀知诗》寄天赋,把他当作“平生共岁寒十八人之一”。 正德十六年(1521年),魏庄渠督学粤中,赏识天赋才学,聘至祟正书院讲学,而天赋力赞其毁淫祠、兴社学数事,益得庄渠爱重。嗣后督学林次涯又聘天赋参与编修广东通志。兴宁县令吴悌、方述,分别于嘉靖九年(1530年)、十七年续修兴宁县志,也都聘天赋参加。天赋一生除三次参修县志,一次修广东通志外,还被邀南京参与编修《武宗实录》。凡他所参与编修的志书,都有明确的体例法则,足见他在方志学方面造诣之深。 天赋参加乡试多次,屡困科场。晚年任湖南浏阳县丞。任内捐俸修学宫、置浮桥、敦士气,勤政爱民,扬善抑恶,卓有政绩,浏民敬服。后因病退休回家,行李萧然。途次作《舟中写怀》诗,以淡泊明其志:“会昌城外山苍苍,会昌城下水茫茫。天风送我东归航,萧然图书何物长?收拾清风做一囊,收拾明月做一箱。风月满载归叶冈,白云堆里闲徜徉。”归家后,不久逝世。 遗《叶冈诗集》四卷,其影印本辑录于《兴宁先贤丛书》。 何南凤 何南风(1588—1651年),字道见,兴宁县石马区马下乡人,中国佛教临济宗“横山堂”流派创始人。他出家后名觉从,号知非,又号雷山。初称半僧先生,又称牧原和尚、跛者道人。明万历四十三年(1615年)中举人。后决计落发出家,游齐、鲁、吴、越山水寺庙,曾住持平远文殊、龙川石岭、兴宁曹源和祥云等寺,以及杭州、嘉兴、闽南诸刹,晚年住持江西豫章普济寺。 何南风平生遍读各家学说,化异同之见,认为儒家与佛教在好些方面表里相关,联系密切,于是创立了“横山堂”学说,独成一个亦佛亦儒、亦僧亦俗的流派。这一派流传甚广,在广东、江西、福建以及东南亚一带都有其门徒。距今一百多年前,有梅县湾下一侯姓门徒将“横山堂”教义传到泰国,创建了龙福寺。泰皇常偕后与公主到该寺巡烛礼佛。如今已六传至原籍兴宁的彰慈大师(石善光,兴宁黄陂人)。彰慈大师住持后,将其教义又迸一步发展,何南风一直被其门徒奉为本师。 清初,何首倡在闽粤赣交界处,一个小镇旁的河流上建一桥,带头慨捐不少白银,并为之序。其文日:“天有缺,女娲氏炼石补之;地有缺,造桥而通之;人有缺,修德而补之。斯桥而造也,上通江西,下达福建,惟望仁人君子,慷慨解囊,共襄美举。是为序”。这座桥终于建成,此事也广为流传。 清顺治八年(1651年)六月初,何南风于江西豫章普济寺病逝,终年64岁。何南风所著诗文不少,但他不愿集而成书,每数月,即取手稿投之水火。今仅存其门徒辑录的《讱堂余稿》一集,罗香林将它编入《兴宁先贤丛书》。 罗庆辉 罗庆辉(生卒年不祥),清康熙、雍正年间福兴区锦华乡西兴围人。幼年家贫,刻苦好学。及长,随亲友赴河南等地做生意。其间,得一位懂天象的人,授以天文、星象、仪度、六壬吉凶及预测祸福之术。后入京都,于钦天监内推算历法,研究《七政算学》,选课兼用西洋新法,及参阅《协记新书》、《历象考成》等著作。学成,回到兴宁家乡,编纂通书,名为《广东省兴宁县罗家推算通书》(简称《罗家通书》)。雍正五年(1727年)七月十二日,钦天监面奉上谕,恩准罗氏所编通书以民书式样颁行。 罗家通书最先用木板刻印,以“宗睦堂”名刊行。后来他的儿孙分四房执事,以“集福”、“天宝”、“崇道”、“万兴”四个堂名出书。《罗家通书》刊行后,受到群众欢迎,销量日增,最高年销量达几十万册。不仅行销全国各地,而且远销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泰国、美国和英国等地。在这些国家,凡有华人之地,便有《罗家通书》。该通书推算日月交蚀、月份大小、节气变化等较为精确;对季候风及其流向有一定的表述,以此指导人们注意外出航行安全。在建筑方面,提示人们注意基础、方位等。它根据地球绕太阳运行规律,先算出“二分二至”(春分秋分及夏至冬至),继而算出24个节气;又根据温差变化同农作物的生长关系,作出每个节气的农事安排。农民常常借助罗家通书做好春秋下种以及农作物的管理工作,因而有一定的使用价值。 至今,罗家通书已积累、整理出一系列的工具书,诸如《协记宪书法则》、《历象考成后编》、《创书诀言》、《七政四余日月表》等。《历象考成后编》共32卷,“文化大革命”期间大部被毁,现仅存卷二。罗氏用39梗算盘计算,能够深微细致地算出天文数字,独具一格。但此书内容亦掺杂某些封建迷信的东西,这是应该摒弃的。 胡 曦 胡曦(1844—1907年),字晓岑,号壶园,兴城镇大巷里人。出身微寒,6岁能诗。17岁考取秀才,29岁考取拔贡;但以后几次参加乡试,都告失败。从此,他无意于功名富贵,转而专心著述。 胡曦一生诗作甚丰,《湛此心斋诗集》共12卷,《湛此心斋诗话》2卷。以方言、谚语入诗,是《湛此心斋诗集》的一大特色。他与黄遵宪交谊深厚,时有酬唱。胡曦写的《莺海花》一书,格调与山歌相仿,黄遵宪十分赞赏。罗香林认为胡曦的诗“格创调逸,最为公度所服”。黄遵宪在英国任外交参赞时,曾有大规模收集客家民歌的打算,并认为“我晓岑最工此体,当奉为总裁”。 胡曦编辑的《梅水汇灵集》,搜集整理了嘉应州历代诗人的优秀诗作,荟萃了兴梅地区清代以前的文化精粹。早年创作的《燕京感事》、《珠江杂诗》、《悲广州》、《吊关天培》和《虎门》等,表达了诗人强烈的爱憎和慷慨激昂的感情。香港中文大学吴天任教授推崇胡曦是黄遵宪新派诗的“同道先进”;江苏大学钱仲联教授誉其为“公度新派诗之先河”,他那“淋漓大笔,颇近丘逢甲的《岭云海日楼诗》”。黄遵宪、丘逢甲和胡曦被誉为晚清嘉应三大诗人。 胡曦除有大量诗作外,还热爱乡土文献。其一生为后人留下大量宝贵的文化财富。计有《粉榆碎事》4卷、《甘露事类》3卷、《乡哲良规》2卷、《宋乡贤罗学士遗事考略》3卷、《明乡贤王御史遗事考略》3卷、《梅水汇灵集》8卷、《兴宁山志》2卷、《新订龙川霍山志》10卷、《兴宁图志考》12卷(今仅存卷一)。《兴宁图志考》“别裁伪体、纠正前讹,其为信史可断言也”(罗斧月语)。胡曦能有如此成就,在于他掌握了丰富的第一手材料,知识渊博,且能不辞劳苦到现场考证。他曾亲赴江西宁都县(王天与曾在此任知县),采集王天与事略并加考证,辑编成书,名为《明乡贤王御史遗事考略》而发于世。此亦是胡曦崇仰乡贤之举。 胡曦“兼工书法,超拔凡近,得晋人王子敬气韵”(罗斧月语)。罗香林教授誉他为“清代客家书翰之大殿”。后人把宋湘、伊秉绶和胡曦列为清代客家三位书法名家。他的遗墨为后人所珍藏。 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六月十一日,胡曦因贫病卒子家,享年63岁。 张学龄 张学龄(1889—1911年),永和区大成乡人,黄花岗起义七十二烈士之一。 张少年聪敏,志趣不凡。年稍长,从师习经史,博览群书,文笔纵横。时清末政治腐败,风气萎靡。他目击伤心,暗下决心,以改革为己任。一日,他感慨叹道:“大丈夫当立功异域,安能久事笔砚乎!”其时,族人张则通在梅县松口创办体育会,设分会于永和大成小学,以学习兵操、鼓吹革命为目的。学龄也在该校读书,不久加入同盟会。宣统三年(1911年)三月二十九日,革命党人进攻两广总督署,学龄参加张醁村带领的50人敢死队。友人劝他不要冒险,他志气激昂地说:“吾既以身许国,义无他顾。”是日,手持短枪,首先攻入督署,当者披靡。旋中弹殉义,时年22岁。葬于广州黄花岗。兴宁县城中山公园内(今县人民政府所在地)亦建有张学龄烈士纪念亭。 陈文友 陈文友(1882—1911年),字甫仁,石马区刁田乡人。早年加入洪门会,欲推翻清政府,屡谋举事不成。后侨居南洋,加入中国同盟会,在英、荷各属竭力宣传革命,后归国。 宣统三年(1911年)三月上旬,陈与罗炽扬、严德明等从香港运带驳壳枪18支,无烟枪17支及九响枪和子弹等武器回惠州,拟在惠州城起义。事机不密,船抵大亚湾澳头,巡逻者已布满岸上。同行见事不妥,急忙逃避,文友、德明为所捕。德明于夜间越狱逃 脱,文友被逮解惠州。事发后,惠州中学师生驰往营救未成,陈旋被押解广州,关南海监狱。农历三月二十九日,革命党人围攻总督署,事败。陈听到消息,即在狱中慨然呼喊:“同胞可怜啊!”翌晨,被斩于监门之外。遗骸与“三·二九”死难烈士同葬于黄花岗。 罗绿波 罗绿波(1887—1912年)。坭陂区笃陂乡象狮岭人。幼年即随兄赴港经商。 绿波赋性豪侠,热心国事,痛恨清廷专制腐败,早怀推翻清统治之志,加入阿盟会。在港秘密活动,常以巨款接济革命。宣统三年(1911年)十月武昌起义后,东南各省纷纷响应。他与姚雨平、张醅村等携带武器。由香港直航汕头。抵油后即联络革命党人举事。汕头潮梅各县清廷势力崩溃后,绿波即率革命队伍由东江抵广州。时东江沿岸盗匪猖獗。兴宁商人贩运大量土布囤积老隆,不敢过往。闻绿波率领革命队伍开赴广州,乃请求护航。绿波慨然允诺。抵穗后,商人酬以巨款,绿波婉言却谢。不久,加入北伐队。被陈炯明委为先锋炸弹队长。民国元年(1912年)正月初四,绿波率部赶制炸弹,并亲自动手,不幸失慎,身受重伤,抢救无效逝世。噩耗传来,革命党人同声悲恸,出殡之日,党人为之执绋者不下数百人。民国14年,国民政府将烈士遗骸迁葬于黄花岗七十二烈士墓侧。碑曰:“新汉烈士华侨先锋队长罗绿波讳应乾墓。广东齐昌笃陂象狮岭人。中华民国元年二月十六日立”。 饶宝书 饶宝书(1858—1912年),字经衡,号简香,兴城镇人。光绪十五年(1889年)举人,十八年(1892年)成进士,列三甲第一名,授户部主事。光绪二十二年,考选为总理各国事务衙门章京。光绪二十五年,任京师大学算学教习。光绪二十七年,调任外交部主事。当时按“辛丑条约”所定,清朝要向列强赔偿巨款.饶严密核算偿金和利息等项,不为所欺,为国节省白银数千万两。又与沙俄使节交涉茶箱一案,为国追回俄币49万卢布。由于有功,于光绪二十九年补授外交榷算司主事。光绪三十二年升任和会司员外郎。光绪三十四年擢榷算司郎中。因操劳过度,于民国元年(1912年)十月卒于京邸,灵柩归葬兴宁。 饶所著诗文颇多,今仅存《壬辰科殿试策》、《丙申送梁卓如(启超)同年之沪三十韵》等10多篇。其书法独具风格,为人们所珍爱收藏。 陈鸿初 陈鸿初(1861—1913年),又名陈仲宾,龙田区羊岭乡人,民国反意志士。少有壮志江西巡抚黄芝祥称他有胆识,具韬略,乃请入幕。陈于清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起任广西省柳州、梧州等地知府,后任两广巡阅使兼右江总镇等职。 宣统三年(1911年),武昌起义成功,孙中山任临时大总统,陈即与革命党人联系,追随孙中山参加革命。民国2年(1913年)受任南、韶、连(今南雄、韶关、连县)督办。时值袁世凯蓄谋称帝,陈甚为不满,欲与江西李烈钧共同反袁,并通过朱执信联系赴赣州开会,密谋起义。此事被部下一统领叛变告密。及后,袁密令广东都督龙济光杀害广东省反袁将领。龙接令后,即于中秋节借开会名义召集警察厅长陈景华、南韶连督办陈鸿初等人到总督府,以赏月为名诱往观音山,将二陈杀害。此案轰动省城,朝野皆知。袁垮台后广州公众举行追悼大会,有挽联云:“杯酒伏阴谋,寒云惨淡珠江月;三年翻旧案,浩气长存越秀山”。新闻界曾专门出版《二陈遇难记》一书。 民国20年(1931年),国民政府军政部批准陈按中将衔级抚恤,为期20年。1952年,兴宁县龙田区人民政府为陈举行公祭,烈士家属应邀致奠。 李任重 李任重(1881—1913年),字君博,宁中区佛岭乡人,早年从饶宝书求学。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在汕头岭东同文学堂深造,刻苦学习西方科学文化,取得优异成绩。兴宁蚕业学堂创办时,该校监督聘李为教习。为教学和研究之需,李设计出一种有反光镜的新式显微镜,由兴宁大光社的工匠按其设计方案承领制造。宣统二年(1910年),南洋劝业会第一次向全国各地征集新产品举办博览会,李送一批自已设计并督造的显微镜、望远镜给博览会展出。这次博览会由官商合办,于宣统二年四月二十八日在南京开幕,展期半年。这一举措被各界认为“当有鼓舞全国实业界之势力,以抵制列强膨胀之潮流”的功效。李制造的显微镜、天体望远镜和双筒望远镜等,在博览会上展出后,被认为“设计新颖、使用方便、别具匠心”。后经清政府农工商部审查官共同评议,并由南洋第一次劝业会农工商部审查总长核定,于同年十月四日颁奖。奖状中称李为“中国新显微镜制造家”,其展品荣获金牌奖。 民国2年(1913年),李因心脏病在家逝世。 罗鹗抟 罗鹗抟(1884—1915年),新跛区家庄乡人。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就读于两广优级师范学堂。其时革命党人姚雨平与张醁村适在广州从事革命活动,对罗的人品、学识十分器重,便介绍其加入同盟会。罗毕业后,任兴民学堂教员,经常在课堂上结合课文鼓吹革命,揭露清廷腐败。 宣统三年(1911年)秋,革命军在武昌起义,东南各省闻风响应。罗鹗抟与萧惠长等人率领军民赶跑县令吴庆年。接着即赴省协助姚雨平军长组织北伐军,担任第四军军部秘书长转战南北。民国元年(1912年)六月凯旋后,任陆军秘书长。民国3年,粤革命政府调罗任博罗县知事。一年后,博罗县盗匪敛迹,乡民得以安居。同时兴办教育,发展实业,政绩可观。民国4年,袁世凯称帝,罗与姚雨平密商组织军队讨袁,被袁在广东的爪牙龙济光所察,视罗为眼中钉。翌年五月初五罗由港携万金返省,策动龙氏卫队长反正,为龙氏发觉,遭拘捕。同月23日深夜,罗殉难于广州观音山麓。后国民政府按黄花岗烈士例,抚恤其家属。 钟明光 钟明光(1881—1915年),字达权,龙田区高陂乡人,红花岗四烈士之一。少孤贫,就读于龙田钟六如书院。20岁起为抚养家人,执教村内蒙馆。后奔走南洋大北坜当矿工。其时孙中山在南洋各地宣传革命,钟加入同盟会,并以“复四千余年之祖国,谋四万万人之幸福”为己任,决心献身报国。民国2年(1913年),只身返国,得悉裒世凯与日本政府订立“二十一条”卖国条约,便致信其兄老庆转告慈母:“忠孝不能两全,此亦千古之遗憾,岂独我哉”。自后乃由李佐权、罗划湖、李雅陶介绍加入“敢死队”。民国3年冬,负责广东军事的革命党人邓仲元,决心暗杀袁世凯在广东的爪牙龙济光。经罗翼群介绍,邓仲元找到钟明光,委以重任。在密商决策时,钟愤慨地表示;“龙济光这奴才走狗,绝不能再饶恕了!”。此后,钟伪装卖鲜果小贩,暗藏炸弹,伏伺龙济光多时。民国4年7月17日,在广州积厚坊附近,见有四人抬轿一乘过街,前后武弁数十人持枪捍卫,坐轿者正是龙济光。钟随即向龙投弹。因龙坐于轿内,仅伤左足,卫队死者17人,伤者更多。钟投弹后被捕。次日,龙命下属贺文彪以凌迟处死预告之,钟泰然自若地说:“死何足惜,总要炸了龙贼,死无遗憾”。18日行刑,多名刽子手先用刀刃剁肉,直至两肺可见;后以火油浇其体,焚之气绝;继之剖腹裂其尸。民国7年,孙中山在广州领导护法运动,众募款建四烈士(钟为其中之一)基于红花岗。 陈少岳 陈少岳(1871—1918年),字天基,石马区刁田乡人。年16入县学,补廪膳生。此后即鄙视科场,专心治学,并在石马、罗岗等地学馆教读。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与萧惠长等倡办兴民学堂,次年开学,陈为教师。同年,复与何子渊、何公博等倡设石马学堂,其后加入同盟会。县城及各乡亦纷纷设立学堂,陈均尽力协助。其办新学之中心目标为革命救国,振兴中华,鼓励学生参加革命。武昌起义后,萧惠长在县首举义旗,陈率领兴民学生大队相从。萧被推主持县政,陈继任兴民校长。民国元年(1912年)任县教育会会长。民国2年,兴民学堂改为兴民中学,陈仍任校长。民国7年(1918年)冬。因积劳成疾病逝于任内。 陈少岳早年治学,经史并重。晚年则偏向性理,及后则专注阳明之学。对阳明知行合一之义,躬行践履,乃博得“阳明先生”绰号。他在兴民工作近15年,致力于建校、改制及树立良好校风,成绩卓著。他长期担任地理教学,博览天文地理,于《方舆纪要》、《天下郡国利病书》及《水经注》等尤致力钻研。还购置瀛寰全图、大清一统图等作为绘制分类挂图的蓝本;对山川形势、地方产物、史迹名胜等各制专图,以为课堂教学的直观教具,这在当时实为教学上的一项创新。 王蔚奇 王蔚奇(1869—1918年),字灵歧,宁塘区坪塘乡人。光绪二十七年(1901年)参加乡试,中光绪辛丑科副榜,任陈鸿初的秘书。他目睹官场黑暗,毅然抛弃仕途,寻思教育救国大计。翌年与萧惠长等前往汕头,亲聆丘逢甲教诲,悉心研究同文学堂的办学宗旨、教学内容与方法。光绪二十九年冬回乡,即与萧惠长等合力创办兴民学堂。建年开学,被举为驻校董事,参与校务,不久应选为广东学务处练习员,赴省学习。光绪三十一年,丘逢甲以事冗辞兴民学堂监督职,公推王继任。及后壬从广州回校,学校章程规则概按学务处新章办理,校务更形发展,学生增至300多人。翌年县学务公所(相当于县教育局)改为劝学所,王被委任为劝学所所长。鉴于全县新学师资不足,于春间开办兴宁师范简易科(县立中学前身),一年毕业。王兼任监督。同时,积极发动各大族在城内创立小学。光绪三十三年,辞去本兼各职,前往湖北秭归县任船厂厂长。其后因病回乡,民国7年(1918年)逝世。 何天炯 何天炯(1877—1925年),字晓柳,石马区新群乡人。早年受维新思潮影响,深恨清朝君主专制,向往民主政体。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毅然剪掉发辫,东渡日本留学,攻读政治,探求救国救民的真理。翌年,回乡探亲,复偕堂兄何公博、堂弟何铁群赴日留学。由此又影响了同邑等10余人先后赴日留学。 何天炯在日本先后结识了孙中山、黄兴、秋瑾、章太炎、廖仲恺、朱执信、汪精卫、胡汉民等人。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参加孙中山在东京创立的同盟会,任会计。后任同盟会广东支部长。光绪三十二至三十四年,同盟会在国内多次组织的武装起义都告失败,孙中山、黄兴不在日本,同盟会群龙无首,组织涣散。何天炯与昊玉章尽力设法团结各省在东京的会员,使同盟会工作得以正常进行。 宣统三年(1911年)初,何天炯由日本秘密回到香港,参加筹备策划,负责香港至广州的联络运输工作,运送枪枝弹药。起义之日,在香港组织50多人的敢死队,亲自率领前来广州。不料到达广州时,起义已先期举行并已失败。 辛亥革命胜利后,何天炯担任总统府秘书。不久,孙中山委派何天炯为驻日全权代表。民国2年(1913年)秋间,因组建中华革命党问题,孙中山和黄兴的意见发生严重分歧,各不相让。何天炯于同年9月16日抵达日本东京,在当天下午往访孙中山,次日往访黄兴,以冀调和孙、黄意见。在40多天中,一共拜访孙中山24次,黄兴4次,终于使双方统一了意见。民国5年,袁世凯称帝。何天炯与朱执信等密商讨袁;事泄,避居海外,袁世凯悬赏10万元缉捕何、朱2人。民国10年(1921年),孙中山在广州就任非常大总统时,又派何天炯为驻日全权代表。后回国担任总统府最高顾问。民国11年夏,陈炯明叛乱,围攻总统府,天炯曾迂回火网,冒着枪林弹雨,潜行至沙面,拟以私人关系商请英国领事协助孙中山脱险。天炯原患有心脏病,因愤陈炯明叛变,病情增剧,遂返原籍休养。民国13年1月,孙中山在中国共产党帮助下改组国民党。天炯在乡间得悉国民党上层领导在联共问题上发生分歧,于是扶病到广州,斡旋于廖仲恺与胡汉民之间,尽力调和党内意见。民国14年3月,孙中山在北京病逝,噩耗传来,天炯悲痛万分,心力交瘁,于同年7月1日在广州博爱医院逝世。 何天炯逝世后,国民党要员廖仲恺、胡汉民、汪精卫、邹鲁、林森等20人联署,在报上刊登《何公天炯追悼大会启事》,于8月16日在广州举行追悼大会,备极哀荣。何天炯的遗体,遵照他的遗嘱归葬原乡。新中国成立后,1985年,经广东省人民政府批准,在兴宁石马区为何天炯整修墓地及修建纪念墓碑。同年11月12日隆重举行墓碑落成典礼,参加典礼的有省政协、县政府负责人及当地干部群众500多人。 何天炯是一位民主革命先驱,又是爱国诗人,遗著有《无赫斋诗草》及《山居一年半》、《革命史衡》等。可惜后两部都已失传。他为人淡泊自甘,从不计较得失,不自我宣传,不求人知,自言平生无赫赫之名。其清操亮节,多为时人称颂。 赖颂祺 赖颂祺(1893—1927年),原名丙麟,福兴区神光乡人。民国元年(1912年)考入县立中学,毕业后以优异成绩考进上海医学院攻读。就读3年后因经济不支辍学回粤。民国10年,在粤军总司令陈炯明部任中校军医。后目睹陈扼杀农民运动的罪行,极为愤慨,毅然出走,投身于海陆丰农民运动。民国13年,被委派为潮梅农运特派员。 民国13年(1924年)冬,赖回兴与卢惊涛一起致力于农运工作。年底,在县城西河背潮州会馆成立“兴宁县农民运动筹备委员会”,并举办“农运讲习班”。同时,经常下乡宣传发动,组织农民参加农协。次年2月,成立第一区小洋乡农民协会。不久发展邻近几个乡村农民入会,会员增至1000多人。3月间,在城郊刁屋坝举行全县农民代表大会,成立县农民协会,卢任主席,赖为秘书。民国14年3月,蒋介石、周恩来率领东征军讨伐陈炯明叛军抵兴宁,赖、卢组织农会为东征军送茶水、带路、侦察敌情。周恩来亲临县农协所在地召开农运骨干会,作了重要指示,赖受到很大的教育和鼓舞。5月下旬,东征军回广州后,陈炯明部属林虎卷土重来,占据兴宁,县农协被迫解散。赖带领其他成员秘密转入乡村,坚持农运工作。同年11月,第二次东征胜利后,他与卢迅速重建县农民协会。民国15年2月,中共兴宁小组成立,颂祺为成员之一。八月,成立中共兴宁特支,颂祺为特支成员。民国16年(1927年)“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后,反动当局下令解散农会和工会。有人劝赖暂时离兴躲避,但他坚决地回答说:“工作需要我留下,决不能走!”4月24日,赖从农协开完会外出,突被6个便衣特务围捕。在狱中,经受严刑拷打,始终坚贞不屈。党组织决定劫狱营救,后因事泄,反动当局提前于4月28日将赖杀害。1984年,兴宁县人民政府于神光山建有赖颂祺烈士墓。 刘鉴伯 刘鉴伯(1876—1927年),字宝均,径心区官堂村人。清末秀才,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任兴民学堂国文教员,后任数学科主任。其间还参与创办刘族立范学校。民国元年(1912年)奉广东省都督令前往东北调查实业,以为建设广东之借镜。民国3年后历任南雄县民政事务、兴宁商会文书、广东省长公署书记、汕头市政厅秘书等职。 民国13年(1924年)冬,刘获悉广东省公路处公布东区公路中干线,由揭阳经丰顺、梅县、平远至赣南,舍兴宁全境;东区北干线,则由广州至梅县、大埔,亦不经过五华及兴宁两个县治所在地。他认为这样划线使兴宁经济发展受到莫大损失,乃根据地理形势以及军事、经贸、人力、财力等具体材料,写成长篇文章报告省公路处,建议中干线经过兴宁全境,北干线亦应经过华城及兴城,以辅助中干线之不足。省当局认为刘的建议言之有理,便批示准予备案,逐步实施。 民国16年(1927年),兴宁县政府为筹划建筑县境内公路,成立兴宁县筑路委员会,刘是委员兼公路测量队队长。在勘测兴宁至水口公路时,路线经过坭陂区东山寺的陈姓祖坟;当地以陈挹峰为首的封建势力以保护祖坟为由,煽动一些乡民出面阻挠。刘等坚持原则,不予置理。同年秋,陈姓族绅以重金400元白银收买流氓潘某,伏杀刘于曾学茔竹林中。此一凶杀案震动全城,各界人士纷纷要求政府缉拿杀人凶手。经县政府查访证实,确认陈挹峰指使潘某暗杀刘鉴伯。不久,两犯被处决,为本县兴筑公路扫清了障碍。 卢惊涛 卢惊涛(1896—1928年),原名震澜,刁坊区墨池乡人。民国7年(1918年)考入梅州师范,民国9年考进广东宪兵学校。毕业后又到上海同济大学旁听。回家后曾在家乡开办中英算补习班。民国13年7月,卢进入广州农民运动讲习所学习,不久加入中国共产党。毕业后受组织委派为兴宁农运特派员。10月初回到兴宁,即与潮梅农运特派员赖颂祺一起组织发动成立“兴宁县农民运动筹备委员会”,并举办农运讲习班培训骨干。民国14年2月,主持成立第一区小洋乡农会。3月间,在兴宁农民代表会上当选为县农协主席。同年3月,蒋介石、周恩来率领东征军讨伐陈炯明叛军抵兴宁,卢等组织农会会员为东征军服务,动员各界拥护和支持东征军。民国15年2月,中共兴宁小组成立,卢为小组成员之一。同年8月,成立中共兴宁特别支部,惊涛为特支成员。此后,他到大信等地发动群众加入农会,使全县农会发展为36个乡农会,1个区农会,会员1万多人。每个农会都建立了自卫队,向土豪劣绅作斗争,开展减租减息。 民国16年(1927年),“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后,5月18日,卢惊涛同蓝胜青等领导了攻打兴宁县城的首次农民暴动。同年9月3日,举行第二次武装暴动,一举攻下县城。后为保存力量,主动撤出县城。次日,在永和区湖尾村召开庆祝大会,成立广东工农讨逆军(东路)第十五团队。团长刘光夏,党代表蓝胜青,卢任团参谋长。民国17年1月20日,卢到石马何映辉(十二团第三中队副)家召开农协委员会议。24日,因叛徒出卖而遭拘捕。28日英勇就义。 唐 震 唐震(1904—1928年),原名清镜,兴城镇人。小学毕业后以优异成绩考进兴民中学。民国9年(1920年)春,因家贫而辍学,到佛山、广州纱厂做工。民国12年3月,孙中山在广州建立大元帅府,唐经姚雨平介绍,任大元帅府大本营兵站总监站员。次年5月,考进黄埔军校第一期学习。秋,加入中国共产党。年底毕业后,编入第二教导团任少尉排长。 民国14年(1925年)2月,唐参加广东革命政府讨伐陈炯明的第一次东征。因作战英勇,有军事才能,升任连长、校本部参谋处上尉参谋,并多次受到周恩来的表扬鼓励。东征军在兴宁期间,周恩来特地送手杖等物给唐的母亲。他跟随周恩来对兴宁各阶层进行社会调查,并介绍进步青年罗远方给周恩来认识。周恩来几次找罗谈话,动员他参加革命。不久,又以东征军政治邦名义委派罗为兴宁农民协会筹委会委员。同年6月,唐随部队回师广州,讨伐杨希闵、刘震寰叛军,收复广州。7月,广东国民政府组织国民革命军第一军,唐先后任第一军第一师、第二师中校秘书,在周恩来领导下,积极组织训练共产党干部。10月,唐参加革命军第二次东征。东征胜利后,于次年2月,又调任海军江巩舰党代表。同年7月,国民革命军誓师北伐,唐任第六军二十一师政治部主任。 民国16年(1927年)“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后,唐随周恩来等秘密化装为商人,乘船赴武汉参加革命工作。八一南昌起义时,唐任上校团长兼党代表。起义军到达海陆丰不久,又奉命乘船转往香港。住约半月,经党组织介绍打入国民党新编教导第一师任国民党党代表,以此为掩护,从事中共地下组织的秘密工作,迎接广州起义。12月11日广州起义后,唐因叛徒告密,羁押于狱中。民国17年6月24日夜,殉难于红花岗。 蓝胜青 蓝胜青(1906—1928年),原名少辉,叶塘区胜青村人,中共兴宁县委首任书记。 民国14年(1925年),蓝在梅县东山中学读书时,即与刘裕光、陈启昌、萧啸安等秘密组织“梅县革命青年团”。是年国民革命军两次东征来到梅县,在东征军帮助下,12月中旬成立中共梅县特别支部,蓝等8位学生加入中国共产党。民国15年初,蓝受党的派遣,回兴宁从事建党活动,2月成立中共兴宁小组,任组长。7月被派到中共广东区委在汕头举办的东江农工运动人员养成所学习。8月主持成立中共兴宁县特别支部,蓝任书记。翌年5月18日,蓝与卢惊涛等领导攻打兴宁县城的首次武装暴动。9月3日,第二次攻打兴宁县城成功,县长廖森圃越墙逃跑。暴动队伍占领全城,并缴获大批枪弹和其他战利品。随后,为了保存力量,主动撤出县城,转移到永和湖尾,翌日在湖尾召开庆功大会,正式成立广东工农讨逆军(东路)第十五团队(后改为广东工农革命军第十二团),全团200多人,团长刘光夏,蓝任党代表。12月,在湖尾举行全县党员代表会议,成立第一届中共兴宁县委员会,蓝任县委书记。民国17年3月底,蓝带队转战梅丰诸地,远征龙川霍山。4月初,兴、五、龙三县党组织在霍山大乙岩召开党员代表会议,成立“中共兴五龙临时工作委员会”,蓝为“临委”委员。三县革命武装力量在三县反动军队和民团的包围下,进行艰 |
兴宁市2020年05月09日天气预报,预计5月8日当晚至明天,多云,局
近日,兴宁市公安局河背街派出所在禁毒大队、刁坊派出所的支持下
兴宁市2020年05月08日天气预报,预计5月7日当晚至明天,多云,气
兴宁市合水镇一八管理区张庙堂地块一年前种植龙眼、荔枝果树,但
刘小涛简历 刘小涛,男,广东兴宁市人,汉族,1970年7月生,学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