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兴宁阳光。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立即注册
x
从前,韩江是粤东、闽西和赣南地区商业的大动脉,善于经商的潮汕人足迹遍及韩江流域,重要的韩江流域水系节点往往发展成为重要商业中心,如大埔高陂、梅县松口、永定峰市和闽西汀州均是这样。在这些地方,潮人往往设立会馆,其作为潮商在外地重要组织,起到联系乡谊、促进贸易、兼顾慈善和教育的作用。近日,笔者走访梅州市兴宁区,发现宁江边有一座两海会馆,就是当年潮商在兴宁活动的重要见证。
一座古典的潮汕建筑
广东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两海会馆位于兴宁区中心的兴城神光路五号,建于清嘉庆十一年(1806)。两海会馆是由海阳(潮安旧称)、澄海两邑旅兴商贾所建,故称“两海会馆”。民国九年(1920)重修。二○○九年,兴宁地方政府把两海会馆列为重点项目再次进行维修保护。二○一七年,该馆列为《东征军兴宁历史展览馆》进行布展,重点展示了“东征军在兴宁”、“周恩来在兴宁”和“潮汕人在兴宁”的史实。 两海会馆坐西向东,占地面积约一千平方米,是具有潮州风格、秀丽玲珑的艺术精品。两海会馆的入门处有匾额“瀛海辑宁”。从正门进去,庭院向纵深重迭排列,正殿左右翼以回廊,形成对称式四合院布局。综合运用绘画、雕刻、文字作墙壁、跳手、柱梁、斗拱、托檐等构件的装饰,内容丰富,形象生动,栩栩如生。不论是整体、外观,还是局部、内部,整座两海会馆完全是一座潮汕祠堂式的“四点金”建筑,并且建筑水平十分高超。
《重修两海会馆记》载会馆始建事:
嘉庆十一年,始卜地于附郭。西河之南,并建两海会馆,彼都人士,假为岁时代腊雅集之所。两海者,海阳、澄海也。潮之商于兴宁者,不惟其二邑人;而馆为二邑人所建,故以两海名,以别于潮商之非海阳、澄海也。 《重修两海会馆记》的撰者是兴宁人、著名客家学者罗翙云,因为他不是潮汕人,更能客观记录历史事实,这篇碑记还记载民国时期的重修: 咸丰己未,邑遭兵燹,震惊灵神。其明年庚申,乃重新之。一俛仰间,已六十年矣。材之坚者敝,基之高者洼矣。旅兴潮商,岁时入拜,顾瞻旁皇,群喟然曰:兹馆襟带河流,势成坐井。倘春涨,不时冯夷作崇,洪涛万顷,东下建瓴,越周垣,雨浸堂殿,其何以妥明神,便商旅也? 民国时期,潮汕人在两海会馆内创办“潮光小学”,潮籍、客籍学子共读,实行国语、潮语、客语同教。
潮汕商人在兴宁
从前兴宁之重要,离不开和商贸有关的水运。兴宁北部的罗浮镇属东江流域,镇内河溪均流入东江上游的渡田河。其余二十八个镇属韩江流域,镇内四十六条河溪水流入韩江上游的梅江。宁江(古称左别溪)贯穿兴宁南北,是流域面积最大的梅江支流,《重修两海会馆记》首段载: 兴宁,于岭东为邑,蕞然僻且小,无长江大河为之交通也。然西北行百余里达于江右,东南流二百余里而注于韩江。西北陆产,委输东南;东南水产,转运西北,而皆以兴宁为中枢。当海未南通,潮人之之广州者,其道当出此。故商务倍形发达。兴宁之有潮商也,盖肇兴于清乾嘉间也,其来久矣!
从这段叙述看,潮汕商人进入兴宁自清代中期的乾隆、嘉庆间就出现了。从地图看,兴宁中心的兴城一带,是宁江经过,宁江南流,在水口和梅江汇合,再继续东流,进入韩江。两海会馆正是在宁江边,和当年商贸依赖河运有极大关系。
自清代至民国,潮商在兴宁有较大势力。而《重修两海会馆记》对此记载:“遐想其时,躬阛宅阓者,潮称极盛,金钱之流滞,市价之涨落,咸凛凛潮商之命是听。以故潮人执商界牛耳者,凡数十年。今虽情随事迁,而吾宁商务,以布为大宗,业此者无不仰给于潮商,则其力之大,犹足挟之而趋也。”
民国时期重修两海会馆花费很大。《重修两海会馆记》载:“是役也,土木工费总计万金。公储不足,则两海商户乐饮之。维时,潮商大小都二十家,非两海人不兴,既刑性告竣,黄君丽南,乃请予文于后。”可见,潮商对于两海会馆重修捐纳了大量资金,黄丽南应是当年的旅兴潮商之重要者。
潮汕人在兴宁的主业是经商和务工。他们从单一到多项,从小本经营到大商号,先后在兴城西门街、盐埔街、河唇街设“过载行”、“二合行”为据点,后来发展的大商号有:球英堂、万诚堂、义安堂、永德堂、启兴昌、仪记、晋顺、晋山林、蔡义兴、锡坤种籽店等。 潮汕人在兴宁发迹后不忘兴宁,各商号国经倡导、支持兴建宁江河石阶码头,慷慨解囊兴建宁江西河大桥,捐款献物维修宁江鹅湖段河堤等。他们在抗洪抢险中临危不惧,身先士卒。
抗战后期潮汕难民涌入
“年深外境皆吾境,日久他乡即故乡。”纯圤、勤劳、聪慧的潮人,早在二百多年前,为谋生、避战乱、逃灾荒,离开沃土、物阜、人兴的家乡,百里迁徙,扎根兴宁。“此心安处,便是吾乡。”潮汕人在兴宁勤奋工作,积极进取,形成潮客一家亲,为兴宁的社会经济发展作出卓越贡献。 然而,兴宁历史上最大的一次潮汕移民浪潮出现在抗日战争的后期,由于当年潮汕出现大饥荒,大批难民外逃至闽西、赣南和梅州地区,近十万潮汕人进入兴宁。抗日战争时期,潮州旅兴同乡会设立“潮存善社”,在两海会馆收容难民三百多人。在宁江河西堤坝处,设立孤儿院,收容孤儿上百人。 尽管当地政府、社团、潮州旅兴同乡会尽力做好难民的安抚工作,但是,仍有大批潮汕同胞乞食城乡,露宿街头,在饥饿和疾病中煎熬,陷入死亡境地。卖儿卖女者,做苦力者,拓荒种地者,从仆做婢者不乏其人,其凄苦之状,不忍描述。这次潮汕难民进入兴城,甚至人数超过兴城的本地客家人。“叠座笙歌酒气填,归途寒已透吴棉。风驰电掣露霜苦,照见饥儿抱母眠。”曾任兴宁副县长、支持过辛亥革命的张花谷写了此诗,道出当年潮汕难民的外逃惨状。 据称,抗战结束,一些在兴宁的潮汕人回到潮汕老家,但仍有相当数量的潮汕人居留在兴宁,成为“新兴宁人”。今天的兴宁人中,不少先祖来自潮汕人,笔者在兴宁著名古围屋之一的东升围问一位老人,他也提及潮汕人在兴宁极多,甚至围屋中有潮汕人居住多年者。很多潮汕人后代在兴宁客家化,属于“潮汕祖客家人”了。
以下举例潮汕人后代在兴宁的突出者: 林若,广东潮安人,一九二四年十月出生,年青时,因日本侵华,潮汕沦陷,避难到兴 宁居住。一九四五年,加入中共。一九四七年参加东江游击队,先后任教导员、团政治部主任。一九五○年,在东莞先后任土改工作队队长、区委书记、县委副书记、书记等职。一九七一年后,历任湛江地委常委,《南方日报》社党委副书记,中共广州市委书记。一九七七年,任中共湛江地委书记。一九八二年,任中共广东省委书记。 柳甲声,字荣华,揭阳县榕城镇人。是享誉兴宁的著名老中医,兴宁中医院的创始人。出身于名中医世家,自幼聪明好学,自学成才。十八岁考取中医师,在潮汕挂牌行医。潮汕沦陷后,迁居兴宁,并在兴宁两海会馆为难民和贫民善医,直到兴宁解放,被誉为“善医先生”。
东征的历史见证
两海会馆还是具有纪念意义的革命遗址。一九二五年二月,在中共推动下,广东革命政府举行讨伐陈炯明的第一次东征。三月十九日,东征军右翼部队在蒋介石、周恩来率领下进抵兴宁,在兴宁人民全力支持下,进攻兴城,激战两天,取得胜利,史称“兴宁大捷”。同年十月,广东革命政府举行第二次东征,三十一日,攻占兴城。一九二六年二月,东征军潮梅留守纵队在兴宁合水的反围剿战斗,使陈炯明军队彻底失败,成为东征军在粤东的最后一战。 兴宁大捷后,周恩来在兴宁工作、生活了二十三天。当年,东征军政治部主任周恩来就在两海会馆接见农民运动领导人。周恩来曾在此召开兴宁农民运动骨干会议并与进步青年座谈,使兴宁农工运动蓬勃发展。周恩来在兴宁成立讨逆军第十五军团,促进了兴宁革命统一战线的建立,推动了兴宁地方党团组织的建立和工、农、学动的发展,为兴宁成为日后的苏区县奠定基础。大革命时期,这里是兴宁县农运协会会址。
两海会馆中有周恩来休息室,甚至当年周恩来睡觉的床也放在里面。两海会馆中还有周恩来给兴宁县长罗师扬的信,其中落款是东征军总指挥部总政治部主任周恩来,信中写着:“师扬县长大鉴:睽违日久,拳念殊殷,嘉应敉平,政府正谋与民更始,同志更应为公努力。……此间事务匆忙,一时恐难来嘉。一切事务,遣迳函汕头,商酌办理,至盼。专此,即颂党祺!”从信的内容看,当时周恩来是在汕头给罗师扬致信的。 罗师扬,字曜生,号师扬,晚号希山老人,兴宁宁新镇水楼村人,历史学家,也是著名客家学大师罗香林之父。民国十四年(1925)他在兴宁任职,时值国民革命军攻克兴宁,筹集军饷大洋二万元支援东征军,周恩来亲自致信并赞扬。罗师扬于民国二十年病卒,享年六十五岁。
——本文载于汕头日报,作者陈雪峰
兴宁阳光网声明:此信息自其他媒体,版权归属于原作者,兴宁阳光网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参考。如本网站转载的作品涉及版权问题,请原作者持相应版权证明与本网站联系。
转载请注明来源:www.yg0753.com 兴宁阳光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