仙人粄,乌答答
兴宁阳光网—兴宁美食兴宁老家有首童谣:仙人粄,乌答答。茅人爱,自家呷。
兴宁人之于仙人粄关系之密切,以我为例,从中可以看得出。
我家在县城城脚,附近有个唐屋,唐屋有人专门做仙人粄为生的。
大约在5岁时候,还没有上幼儿园。一天下午,受爷爷派遣,要去唐屋问清楚:还有没有仙人粄卖?原来,由于天热,起早熬的仙人粄如果到下午还没有卖出去的话,就会有便宜处理了。记得,如果是上午卖,一角五分一瓦盆(鱼八李)。下午还没卖出去的话,过夜就会馊了,所以,可以一角二分就卖出去。
听说有仙人粄吃,而且还是未到晚饭的时候吃,还是儿童的我当然高兴。可是,吃的时候,爷爷吩咐先关好大门,然后才是一家人静悄悄地吃。不久,晚饭时间到了,我特意问爷爷什么时候开饭,爷爷的回答是:刚才已经吃过了,仙人粄就是折餐的。看着他老人家一脸的不高兴,我也就不敢造次再说什么了。
以后渐渐长大,方才悟出什么来:先关上大门,是防止有人嘲笑我家里穷得茅饭吃。静悄悄,只是不想引起邻居注意,自己心知肚明就过去了。
跟仙人粄有关的一件事,就是1966年的上半年,我已经是兴民中学的一年级学生了。学校组织去南济桥劳动,按惯例,各人将自己的饭盆放上米,在兴民中学本部的食堂里蒸熟,然后再每班派一个同学挑到南济桥农场来。出发前,爷爷特意在我的饭盆里多放了一把凤豆,意思很明显:每餐米的定量是固定的,多了一把凤豆,是思量我能吃得更饱,也是他老人家关爱自己孙子的一个实际行动。
谁知道,或者就是这把凤豆的关系,午餐的时候,我的那盆饭竟然就不知道哪里去了。尽管同学老师都很关心,但是,毕竟粮食定量的年代,大家实在也帮不了什么忙。有同学建议:不妨到南济桥亭子里买仙人粄吃,也能顶一阵子肚子的。
很快地,向老师借了五分钱,到了南济桥头凉亭里,上面写明“2分一碗”的。先跟卖仙人粄的讲好价,不要糖,一分钱一坦碗。卖家有点为难,同学又给我讲了许多好话,最后商定5分钱4碗。
可见,仙人粄之与我等穷人家,有时甚至是顶饥顶饿的角色。
文革兴起,卖仙人粄的自然就是走资本主义道路,所以为社会主义不允许。那时候的兴宁县,几乎看不到卖仙人粄的了。
记得1978年的高考后,我到大坪乡下去还书(高考前复习用过),回程时天气正热,一路下来,竟没有看到有卖仙人粄的,只好在叶塘墟边买了碗萝卜菜茶,聊以解渴。
如今的兴宁县,大街上到出可以买到冰冻的仙人粄了,不过,早几年标着的是“梅县仙人粄”,不是用“鱼八李”装着,而是用塑料袋装,从冰柜里拿出就卖的。
而我,早已离开家乡兴宁,在深圳落脚谋生,要想吃仙人粄回味过去年代的时候,只能用“仙人粄粉”了。并且,仔细看过产地,还不是家乡兴宁出产的。
兴宁小事来自网络,兴宁论坛整理发布。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