兴宁版画,曾是中国新兴版画运动的重要力量!
兴宁阳光网—兴宁文化1931年,鲁迅先生在上海举办第一期木刻讲习会,标志中国新兴版画运动的开始,全国13个学员,其中有5个是广东兴宁人。兴宁版画家罗清桢当时跟鲁迅通信来往最为密切,他们共同讨论版画技巧、技法。在罗清桢的影响下,一批批兴宁籍青年版画家脱颖而出。广东和新兴版画运动的密切关系,构筑了20世纪中国美术史一个奇特的现象。
《客家之春》 版画 罗映球 罗映球先生就是鲁迅先生所倡导并且积极推动的20世纪新兴版画运动的一位木刻家,他和罗清桢是特别好的朋友,亦师亦友,互相影响。 作为艺术家,罗映球以上千件的木刻作品成为中国社会70多年沧海桑田的鲜活见证,理所当然地进入中国版画界的最前沿,完全可以和当时最优秀的一批版画家并肩而立。然而,罗映球一辈子生活在兴宁,默默在版画民族性、地域性风格的探索道路上执着前行。作为艺术的独行者,他的成就为岭南独特的地域性版画艺术研究提供了珍贵的个案。 (陈运成)《客家女》 版画 罗映球 广州美术学院教授 潘行健:从艺术本体的意义看罗映球的作品 老一代艺术家的作品要表达的感情和内容,形式足以成为其有力的支撑,这点让我印象很深刻——我一直在思考这个问题。上世纪30年代的版画家,包括胡一川先生,他在杭州艺专学的是西洋油画美术,在版画技法上正式开始学习,完全是由于鲁迅先生所提倡以及时代的需要而拿起刻刀干起来的。在这样的情况下,他们竟然能够找到足以支撑的艺术语言来表达内容。我们看看那个年代罗映球先生的《抢修敌机炸毁的桥梁》、《骨肉流离道路中》等作品,从艺术本体意义上,都是站得住脚的。是什么原因使形式和内容能够结合得那么好?我认为,从版画艺术本体意义的角度来看,他们那个时候对艺术没有强烈的目的和功利心,完全是发自内心要表现的东西。反观现在,在掌握艺术技法方面可能超过那个年代,但是可以支撑的内容反而有时候跟不上,形式大于内容。 艺术家要表现的东西和他所运用的艺术语言应该是非常吻合和协调的——这是我看罗映球先生作品的强烈感受。《水口大桥工地》 版画 罗映球 中国美术馆副馆长 梁江:从文化学、社会学、艺术学的视角解读罗映球的版画 版画的最辉煌时代已经过去了,作为美术馆要留下什么东西? 罗映球恰好提供了这样一个样本,他几十年的坚持,作品从不间断,给我们留下非常完整中国版画的纪事。作为一个很普通的人,一个很真诚的艺术家,他很执着的把自己的心灵,自己的感受,用版画非常简洁明了的艺术样式记录下来,成为我们广东人的精神史、心灵史的一部分。他的作品基本上没有宏大叙事,但是他的大部分作品画幅基本上很小,平易近人,都是你身边可以看得见的,都是放学、养鸭子、耕田等等平常事、身边事,很真诚、很平和、很朴实、很淳朴。 作为版画史,罗映球是一个非常难得的案例,他的艺术人生,他从业余从低层从实践当中,逐步让专业界都认可,直到发现他不可替代的价值。罗映球版画的意义我们以前更多的是停留在版画本体去解读,我认为这样还是有局限的。他作品的意义内涵,已经超出了版画,甚至超出了艺术本身的范畴。我们应该从文化学、社会学、艺术学的整个历程,从更广阔的视角去解读罗映球的版画。 华南师范大学美术系教授 皮道坚:罗映球用刀笔真实记录了时代和人生 李泽厚在他的《美的历程》里面有一个非常精辟的论断:“艺术作品是打开了的时代灵魂的心理学。”从这个意义上来说,罗映球先生的作品在今天尤其值得我们珍视——他艺术人生的70多个年头,经历了中国社会好几个阶段的变迁,用他自己的刀笔为我们真实地记录了他的时代和他的人生。 罗映球先生艺术最主要的特点第一个是朴实;第二个是他的真诚;第三个是他的感情充沛。除了他的艺术,还有他所体现的人格力量,这一点在今天尤其重要,罗映球先生的艺术,把他和我们今天的时代联系起来,把罗映球的艺术精神,也就是中国新兴木刻运动的艺术精神发扬光大。 罗映球先生还能够引发我们关于中国美术史上的思考,在他生活的年代,他的艺术面貌是西学东进影响的结果,还有他的创作也涉及到我们中国美术早期的现代性的探索,罗映球艺术作为个案,可以研究的方面非常多。《抢修敌机炸毁的桥梁》版画 罗映球 广州美术学院美术馆副馆长 胡斌:兴宁与全球性特征的现代绘画网络构成什么关系? 我们在筹备广州美术百年大展时,罗映球先生是其中绕不过去的一个人物。我们以往在描绘版画(包括20世纪其他现代绘画)时,所构建的带有全球性特征的系统,经常会把广州、上海、巴黎、东京等等地方连接起来,标志出20世纪很多艺术家受西方影响下运行的网络,标识这些网络的时候,都是大城市。 然而,罗映球长期生活在兴宁,所以我想兴宁这个地方和我们知道的网络到底构成什么关系?他的作品里面具有的国际视野,这种视野从各种信息渠道传达到他这里时,使他的视野呈现多元化,语言特征也很丰富。他的风格当中的这种淳真、质朴,以及带有各种各样因素的影响,到底如何汇集到这样一个个案身上,包括他的主题创作《到前线去》、《前夜》,胡一川也创作过同批的作品,但是他们的表达方式又完全不一样。这些碎片式的信息,如何具体表现到艺术个案上,这是我比较感兴趣的点,而不仅仅是他的作品。
兴宁旧城故事来自大洋网—广州日报,兴宁论坛整理发布。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