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位兴宁人,曾是清华大学的校长!
刁作谦,字成章,号斐立,出生于兴宁县城西河背。少年随父赴美国檀香山艾欧兰尼中学读书,后回国入读上海圣约翰大学。毕业后负笈英伦,获得剑桥大学文学、法学学士及文学硕士学位,并曾入伦敦大学攻读法学博士学位。1908年归国被清政府授予进士及翰林院编修衔,清末、民国时期长年在外交部任职,曾以中国代表团秘书长的身份参加著名的华盛顿会议。期间,曾任清华学校董事会主席,短暂兼任学校监督。此后历任中国驻巴拿马、古巴公使,驻新加坡总领事以及外交部驻两广特派员等职。晚年寓居香港,在香港崇基学院等大中学校担任教学和管理事务。清华学校——校史短简
清华学校是清华大学的前身,原名清华学堂,是清政府在1911年设立的留美预备学校。学校依托美国退还的部分“庚子赔款”而建立,因校址位于北京西北郊清华园,故得名清华学堂。1912年,清华学堂改名清华学校。
为尝试人才的本地培养,1925年学校设立大学部,并成立国学研究院。1928年,学校更名为“国立清华大学”。在百年的办学过程中,涌现出 140余名两院院士,王国维、梁启超、陈寅恪、赵元任、华罗庚、竺可桢、钱三强、钱钟书、张荫麟等一大批学术巨匠在此执教,成为中国和亚洲最著名的高等学府之一。校训为“自强不息 厚德载物”。
清华园
一肚洋墨水 满腔家国情
20世纪初,在著名的清华大学校园,他作为学校的管理高层,只是留下惊鸿一瞥的身影。不过,在晚清民国外交史上,他却烙上了不可磨灭的个人印记——他就是梅州市兴宁籍的外交家、教育家刁作谦。
出生于万山之中,成长于异邦海域,熏沐西方文明,足迹踏遍大半个地球,客家才俊刁作谦的一生可谓多彩而奇异。刁作谦在1920年上半年曾短暂出任清华学校监督,虽然这只是他长寿人生经历中的一朵浪花,但折射出那个年代客家人崇文重教、包容开放、善于学习的视野和特质。
当年,这种经历为何发生在这个粤东北山区客家孩子身上?
记者近日就“寻访梅州籍大学校长”系列报道寻踪踏访刁作谦位于兴宁城区西郊的故里等处,探寻这位前清华学校监督的不凡人生。
掌校清华
短暂而独特的兼职
1920年,中国处于动荡多事之秋。刁作谦于当年上半年成为清华学校董事会主席,并兼任监督。清华学校是一所由清政府于1911年初成立的留学生预备学校,选送中国学生以美国退还的部分庚子赔款到美国留学,由外交部门负责管理。当时,刁作谦已是一名在外交部门工作10余年的资深外交官。
原晚清外务部迎宾馆大门
留洋读书正是刁作谦一生最为显赫的印记。他是一名客家华侨子弟,少年时代从家乡兴宁前往檀香山接受美国式中学教育,接着回国到上海的教会大学圣约翰大学读书,继而被父亲送往老牌资本主义强国的英国接受高等教育。
兴宁文史学者朱伟杰认为,正是刁作谦独特的留学经历、在外交部工作以及清华学校的创办背景,促成他一度跻身清华大学前身——清华学校的管理高层。
10来岁就开始接受西方教育的刁作谦娴熟掌握英语,装了一肚子的洋墨水。留英期间,他在剑桥大学基督学院先后获得文学、法学学士学位。1907年,他在英国中殿律师学院获得英国高等法院辩护士(即大律师)资格;1908年,他获得英国剑桥大学文学硕士学位,其后又在伦敦大学注册为法学博士学位研究生。
这样丰富的经历和学识,使得刁作谦在1908年回国后,进入清政府外务部储才馆任馆员,后任考察欧洲各国学务大臣通译官。1909年,他还担任驻伦敦的欧洲中国留学生总监督。
1910年,刁作谦再次奉命归国。当时传统的科举考试已于1905年废除,但清政府设立游学进士名目,选拔从海外回国的优秀人才。刁作谦通过了留学生考试,被授予法政科进士,获授翰林院编修,并在外务部机要股任职。在中央政府外交部门任职期间,刁作谦还担任清华学堂第一期赴美留学生考试官以及邮传部传习所教师。
管理预备留美学生,与刁作谦的经历非常对口。不过,在兼任清华学校监督半年后,刁作谦又卸任把工作重心放在外交事务上。也许连他自己都不大在意这段经历。刁作谦将早年获得的荣誉在故乡以立匾的方式展示,以作客家人光耀门庭之举,分别是太史第、外部第和秘书楼,宣示的是他获得翰林、外交官和总统府秘书的头衔和职位。清华学校此后的校史记述中,只有提到处理1921年清华留学生罢考风波时,才再次闪现他的身影。
这年6月10日,清华学校学生举行罢课,抗议北洋政府制造的“六一三惨案”。然而,清华学校原定6月13日举行期末大考,此时举行罢课,实际上就等于罢考,所以这次罢课运动也被称为“同情罢考”。
刁作谦当时仍任清华学校董事会主席。面对拒不退让的罢课学生,他支持学校当局与董事会磋商,决定对参加“同情罢考”的学生集体留级一年,并给予毕业罢考学生以“自请退学”的处分。不过最终做了一定让步,只是让当年毕业生有29人被留级一年,其余七个年级学生被给予集体留级一年处分。
折冲樽俎
慨叹弱国无外交
读了10多年的“洋”书,刁作谦的大半生工作历程也是与洋人打交道,这是说来五味杂陈的人生体验。
1919年,第一次世界大战已经结束,巴黎和会召开,作为战胜国的中国,原被德国占有山东权益却被强行转让日本。当时的段祺瑞北洋政府一度被日本暗地玩弄,会议尾声,醒悟之后的中枢要员以为已经无可挽回。时任和约委员会秘书长的刁作谦及时提醒段祺瑞:由于时差的关系,还来得及急电远在巴黎的中国代表团,拒绝签订丧权辱国的和约。刁作谦的建议促成中国代表团及时接电拒签和约,这段轶事被记录在1974年刁作谦去世后的荣哀录里,聊备后人探寻那段促发五四运动的外交风波。
在兴宁城区西河背的外部第,刁作谦的堂侄刁春芳老人向记者出示珍藏多年的《兴宁河西刁氏族谱》和《刁太史作谦博士荣哀录》。这些珍贵的历史资料佐证刁作谦后来作为外交官出使多个国家和地区的经历。80多岁的刁春芳曾在1946年见过最后一次回乡的刁作谦,他回忆,据老一辈转述,时已花甲的刁作谦向乡人回顾自己的外交生涯,深刻感慨:弱国无外交。
刁作谦曾出任中国驻古巴和巴拿马的公使,目击当地华侨华人多次遭受排华风波的困扰。他作为外交官,为维护同胞权益,费尽心思折冲樽俎 ,进行交涉,乃至利用自己擅长的网球和高尔夫球展开体育外交,尽量挽回华侨华人的权利。
1921年,华盛顿会议举行,各国一起讨论限制海军军备和太平洋、远东问题,刁作谦出任中国代表团秘书长。
中国代表团先后向大会提交了关税自主、山东问题、废止二十一条、撤销领事裁判权、交还租借地、取消各国势力范围、撤退外国军警、撤废无线电台等12项提案,希望借此一洗巴黎和会时的耻辱。主导会议的西方列强极力维护其在华利益,不愿满足中国代表团的要求。12月初,刁作谦与代表团顾问梁如浩、周自齐、蔡廷干辞职,抗议大会牺牲中国利益的做法。刁作谦后来解释自己辞职的缘由:“吾人来此,以为大会必有大事业,至少可听受中国陈诉,可杜绝抢劫行为,而非发表空言也。乃依据二十一条要求所得之权利,悉数保留,撤销外邮,亦遇阻力,增收关税,终被搁置。”
香江晚晴
传经授业老而弥坚
1950年,已届古稀之年的刁作谦选择移居香港,这里是他父亲刁晏平当年走出家乡闯荡谋生的第一站。
这座称为东方之珠的城市,其时尚未迎来飞跃发展的黄金时代,既慷慨地迎接基于各种原因的人们前来,却一时无法给每个人提供舒适的生活保障。
在香港,刁作谦选择过着一种低调而清贫的生活。多年的外交官生涯,所得薪资并非十分丰厚,部分积蓄更在抗战期间用来做公益事业和救国捐献。青年时代,刁作谦是当时中国的网球高手,曾经获得无数的奖杯,这些珍贵的奖杯,也被他于1937年驻两广外交特派员任上拍卖,所得用来支持抗日救国,客观地反映他的宦囊并不殷实。
1937年刁作谦任驻两广特派员时,在广州拍卖奖杯所得用来支持抗日救国。
为了维持生活,年已古稀的刁作谦不顾老迈之躯,在香港多所大中学校从事教书生涯。刁作谦英文了得,且拥有当年英国的律师资格,为何不从事律师工作?也许他是接受了早年父亲的教诲,不再涉入诉讼的交涉。据他的同乡兼同宗刁贵麟先生回忆,刁作谦明确表示,不做律师是不愿与港英政府打交道。
刁作谦先后担任香港圣马可中学校长、圣保罗书院教师、崇基学院总务长、明德书院董事长、香江书院外文系主任等职务。从书院的名称可以看出中西文化交汇的特色,基督徒刁作谦融汇中西学问,受到教育界的尊崇和欢迎。其中,崇基学院后来成为香港中文大学的重要组成学院之一。
刁作谦热心弘扬客家文化以及家乡社团活动,先后担任香港崇正总会监事长、嘉应五属同乡会会长、兴宁同乡会会长。据也曾担任旅港兴宁同乡会会长的刁贵麟先生回忆,一次,为支持兴宁同乡会会址的建设,刁作谦承诺捐资5000港元。刁贵麟非常吃惊,因为自己经商收入较丰,当时捐资1万港元,足可买一层公寓,作谦先生是工薪阶层,如何支付这笔巨款?刁作谦诚恳地表示,他作为同乡会的一分子责无旁贷,捐资将分期支付。他早餐将就只吃点面包,上课尽量步行不搭车,以尽快完成捐资。
1974年,95岁的刁作谦辞世,去世前,他特地交待家人要简朴处理后事。以至过了一个半月后,众多的生前友好、同乡同事才获知消息,在香港崇正中学为他举行追悼会。一位濡染中西文化的客家骄子、民国外交官,在这座中西交汇的大都市走完了传奇人生。
(张海涛、林文映对本文的采写提供资料协助)
故里寻踪
“一门三博士” 故里留美名
记者来到位于兴宁市兴田街道西河背的刁作谦故居“外部第”,这里毗邻宁江河,不远处就是潮汕商人当年创建、如今修缮一新的两海会馆。
在“外部第”,记者了解到,刁作谦的直系后裔定居海外,与家乡已多年无联系。刁春辉是刁作谦伯父的后裔,按辈分称刁作谦为堂叔祖,他向记者介绍了刁作谦家族的辉煌历史后,自豪地说:“在晚清民国时代,我们西河刁氏家族可是出了‘一门三博士’的荣耀,刁作谦就是其中之一。”
1896年的刁家全家福。后排右二为作谦、右一为振谦,前排右一为敏谦。
据了解,刁作谦的父亲刁晏平(隽卿)早年到香港谋生,后来渡海到檀香山经商,经过30年的奋斗,担任当地中华会馆的董事,并参与创办华文学校。刁作谦10岁的时候被父亲带往檀香山,就读于当地的艾欧兰尼中学。1896年毕业后不久,他又被父亲送往上海的圣约翰学院接受美国教会学校的教育。1901年,刁父作出一个颇有前瞻性的决定,将刁作谦送往英国留学。
在接受美式教育后,刁晏平为何要让儿子接受英国的高等教育?在外部第,年过八旬的刁春芳老人透露了家族流传的说法:刁晏平认为,美国为新兴国家,大学教育积淀不如老牌的资本主义强国英国,留学深造当以选择英国的名牌大学为上,从而支持刁作谦负笈英伦。
刁作谦没有辜负父亲的期望,先后获得多个学位。然而,刁作谦在未完成伦敦大学法学博士论文的情况下回国。
记者从西河背刁氏族人处了解到:风度翩翩的刁作谦,在留学期间曾结识了一位外籍女友,有长期定居英国的打算,并为此考取了大律师的执照。一心想儿子学成归国服务的刁父大为震怒,特别是对儿子想在异国从事律师职业大为不满,因为在当时中国人的观念中,律师是帮人打官司的“讼棍”,思想开明的刁父也坐不住了,于是严令刁作谦回国。
就这样,刁作谦在没有完成博士学业的情况下,于1908年打点行装,成为一位留洋“海归”,尽管如此,时人出于对他学识的钦佩,依然称他为刁博士。
据介绍,刁家还培养了两位拥有博士头衔的子弟。一位是刁作谦的堂兄刁振谦。刁振谦稍晚进入上海圣约翰大学,攻读的是医学,1911年留学美国,获得宾夕法尼亚大学卫生学和热带病学博士学位。他回国后在上海任教和行医,曾任上海圣约翰大学代理校长、上海红十字会医院院长等职务;另一位是刁作谦的亲弟弟刁敏谦。刁敏谦读书经历与哥哥颇为一致,7岁时被送往檀香山读书,后辗转圣约翰大学和英国读书,1916年,获得伦敦大学法学博士学位,回国后在清华学校教授国际法和英文,任外交部秘书,后在圣约翰大学任校董、政治系主任。此后他一直定居上海,在文革时期去世。
而今刁氏兄弟三人早已作古,在故乡的遗迹渐渐变得斑驳模糊。刁作谦生前所建的秘书楼已不复存在,只有他的祖居太史第和父辈兴建的外部第保存较好,仍挂着显示刁作谦功名的复制匾额。这些近河而建的建筑已经被高楼大厦层层包围,也许,只有在夜阑人静的时候,才能聆听到流淌的宁江河水诉说历史的沧桑。
嘉闻轶事——刁作谦的长寿秘籍
在梅州籍大学校长中,王越和孙亢曾都年过百岁高龄,而刁作谦按照客家人的闰寿计算习惯也近百岁。1970年,91岁的时候,他曾接受星岛日报记者的采访,谈起自己的长寿经,秘诀是早睡早起和与人无争。
据他自己介绍,晚年每天晚上10点以前上床就寝,早晨五六点钟起床。平时既不吸烟也不喝酒,最大的爱好是在家看电视。他表示长寿没有什么秘诀,只是与人无争。作为一个穷外交家,什么都容易知足,有咸鱼、青菜佐餐就很快乐。
其实,刁作谦的长寿可能与他青年时就喜爱运动有关。刁作谦在上海读书的时候就喜欢网球运动,曾连获五届学校网球比赛冠军,后还在一次国际网球赛中获得一项冠军。据刁作谦的堂侄刁春芳老人介绍,抗战胜利后的1946年,刁作谦最后一次回家乡兴宁住了一年多。60多岁的他还在同乡陈道行将军居所附近的大坝里开辟泥土球场,两人共较球技。他寓居香港后,逢周六常常步行到九龙塘,步行健身之余观赏那里举行的网球比赛。
外交丝语
●在华盛顿会议上激愤辞职后,呼吁国人奋发图强:“我国不强,绝无可获公道希望;惟有励精图治、整顿陆军,增高程度与西方相若,准备以实力博出头地耳! ”
●向古巴报社某负责人驳斥华侨抢走当地利益的片面说法:“华侨任事忠,取值廉,自华侨到来后,古巴土地开垦,田野开辟,糖业、烟叶、交通建设事业都得到华侨的鼎力参与发展,从中分享利益最大的好处的群体是本国人。”
●为维护国家尊严,劝阻广东省政府主席黄慕松履任后先拜谒各国驻粤领事的行为:“客先敬于主,礼之宜也,公暂不要先去。”
撰文:刘奕宏、图片:陈炯峰、网编:大英
来源:梅州日报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