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lbertkaf 发表于 2018-6-17 21:36:17

你知道客家人过端午节的习俗吗?

端午节,又称端阳节。“端”,新的意思。《风土记》载:“仲夏端午,端,初也。”我国古代农历月份按干支排列,十一月为“子月”,轮到次年五月恰好是“午”,“午”与“五”同音,又是单数属阳,所以端午即五月初五,又叫端阳,或称“重午”、“重五”。民间大都认为,屈原是这天投的汩罗江而死,为示纪念,沿袭成节,就成了端午节。
客家人还称端午节为"五月节",五月节是客家人非常重要的节庆。五月初,人们就抽空上山采摘包粽子的竹叶,采集葛藤、菖蒲、艾叶等晾干备用。客家人除了包粽子、熬粽子外,还杀猪、宰羊、捕鱼、宰杀鸡鸭鹅兔等,同时还请阿公婆(祖先),到伯公庙烧香,备牲礼祭祖,这是客家人崇尚孝道,示人以不忘本的美德。客家谚语对"五月节"也有独特的见解,例如"未食五月粽,袄袍毋入瓮",意思说在端午节还没到、还没吃粽子之前,天气仍然有可能会变冷,要等端午节过后才能把冬天的衣服收起来。所以大家常说,在端午节过后,才是夏天真正地到来。
吃粽子

粽子,有的地方称“角黍”、“裹粽”。端午吃粽子是我国民间长久盛行的习俗。早在《续齐谐记》里就有如此记载:“屈原5月5日投汩罗江而死,楚人哀之,每年此日以竹筒贮米投水祭之。”

相传在汉朝,汩罗江何俊在江边行走,忽见屈原迎面而来,面黄肌瘦,愁眉苦脸,何俊问:“三闾大夫,您怎么变成了这个模样?”屈原说:“你们祭我,投入江中的米饭和菜肴都给蛟龙吃了,我无法吃到,所以饿成这个样子。请你告诉人们,以后饭菜可用芦竹叶包裹,用五色线捆紧,蛟龙就不敢吃了。”后来,人们据此做成了粽子。
五色丝中五色代表东南西北中五方,合道家五行阴阳之说,所以蛟龙惧怕五色丝。这种五色驱邪做法,完全出于满足信仰上的需要,没有科学根据。现在五色丝线扎粽子的习俗已经消失,为了方便客家人改用棕丝或棉线扎粽子。
如今,客家人做的粽子花样百出五花八门,让人大饱眼福和口福。品种上有裹肉的荤粽,有不裹任何东西的凉粽,有用八宝饭包的八宝粽,还有用花生米、瓜子仁、芝麻、核仁包的五仁粽等。形状有三角锥形、四角枕头形、斧头形、尖角形等。

挂黄葛藤、插艾叶
端午节挂黄葛藤是客家地区的传统习俗。端午节当天,客家人便在自家门前挂起黄葛藤,这样的民俗在客家地区延续了千年。

据了解,黄葛藤又名葛根干、野葛干等,是一种既为普遍的多年生藤本植物。但在客家人眼中黄葛藤是驱邪之物,与别处将葛藤喻为捆绑鬼怪的“铁链”、“神仙索”不同,其在客家民间传说中与唐末农民起义领袖的黄巢有着紧密联系。

唐末黄巢带起义军进入闽粤赣地区,客家人为了躲避战乱,相继赶路,进行第二次南迁。恰逢端午黄巢率军路遇一妇人,看她背一个十多岁孩子却手牵一个三四岁小孩,黄巢则问其缘由。“听说黄巢军队将至,此孩童为大伯之子,其父母在战乱中身亡,现恐被他人抓去,所以背着,年幼者为我儿。”妇人说。黄巢被妇人之举感动,于是告知妇人,“大嫂,我乃黄巢,我们不杀穷人和好人。你落户时在门前挂上黄葛藤,即可避祸。”妇人到石壁村便将挂黄葛藤的事告诉客家乡民,于是家家户户门前挂上黄葛藤,保住了整村人性命。此事一传十,十传百、每年端午节千家万户的门窗上都挂满了菖蒲、艾叶。其实,传说表达了人们祈求幸福、好人平安无事的美好愿望,更重要的是挂黄葛藤、插艾叶有解瘟禳毒的意义,具有医药保健的科学价值。
带香包、涂雄黄酒

客家人还将菖蒲头切片,加上大蒜瓣,用丝线把折断的艾叶杆穿成一串,或装进小布包缝好在香包,佩带在胸前或腰上。还要用雄黄酒在儿童额上写个“王”字,或将雄黄涂抹在小孩的额头、鼻尖和脚上,然后把剩下的雄黄酒洒在屋角和墙角,以避蛇虫。此俗在山乡农村还十分盛行。

ijzeg 发表于 2018-6-19 21:19:11

很小的时候涂过雄黄酒,特别是生肖相冲的时候聚会也要撒点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你知道客家人过端午节的习俗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