祝枝山在兴宁当县长的奇趣事
兴宁阳光网—兴宁历史祝枝山的大名叫祝允明,枝山是其号,因生枝指(即六指),故取枝山自号。祝允明(1460~1527)是长洲(今江苏省苏州)人,明朝文学家、书画家,与唐寅(伯虎)、文征明、徐祯卿合称“吴中四子”。55岁时,祝允明被授广东惠州府兴宁县知县。兴宁县社会秩序不好,有强盗常出山谷放火抢劫。他赴任后以礼待百姓,教育引导民风。并施展计谋,设法在一个早晨捕获30多个强盗,从此县里比较安定。兴宁县在祝允明的治理下很有起色。他还修编兴宁县志,题名为《正德兴宁县志》,亲自撰写了序。63岁时,祝允明调往南京任京兆应天府通判。但他对官场腐败,不堪忍受,终于下决心托病辞职,回故里苏州度残年。
因祝允明在文学和书画史上的地位显著,祝姓群众以其为宗族荣耀,有用“名列四子”、“书宗怀素,走笔游龙”等宗祠通用联来称赞他。
祝(zhù,潮音zog4(足))姓,在全国约有人口192万,在各姓中排第142位,占全国人口的0.15%。
祝枝山炒作政绩
人活在世上,都想流芳百世,当然也有人不能流芳百世也要遗臭万年。总之,不管是好名声还是坏名声,总要人过留名、雁过留声。古人不是有云:人活在世上要立德、立功、立言吗,无非就是这个意思罢了。
祝枝山楷书《燕喜亭等四记》卷(局部)(资料图片)
古代没有报纸、电台、电视台,不能在报纸上留字、在电台上留声、电视上留相,要流芳百世困难重重,炒作起来比现代人不知要艰难多少倍,但中国人是谁,自有炒作的办法。这里我就从祝枝山的聪明才智来看古人如何炒作自己的政绩、名气、友情等。
遥想四百九十七年的今天,一个有满腹经纶的人直到五十五岁才时来运转,从人间天堂苏州来到南蛮地区偏僻的小县兴宁任知县(县长),他就是江南才子祝枝山。
祝枝山为什么愿意从富裕地区到贫困地区来任职呢?其实,他就和我们广大普通百姓一样,无非是想建功立业,要建功立业就要当官,他只是命运多舛,直到年逾五十仍未被官场录用,使他焦躁不安、异常痛苦,常常借酒消愁。五十一岁时作了《闲居秋日》诗,其中有句“浮生只说潜居易,隐比求名事更艰”,够郁闷的了;五十三岁时的夏天,他痛苦、焦躁、烦闷的心情几乎到了极点,一连作了《泪》二首、《壬申夏夜不寐》以及《醉》等诗篇。诗中充满了不平和惆怅。但他想做官的愿望仍没有破灭。果然,五十四岁那年谒选,他总算得了一官半职,被授广东惠州府兴宁县知县。从苏州到兴宁虽然千里迢迢,他还是在第二年准时走马上任了。当时的兴宁县民俗不淳,社会秩序不好,有强盗常出山谷放火抢劫。他为此有诗句云:“道惠何曾惠,吉宁又不宁。”
对于兴宁这个小县城,一个上午就可以把东门、西门、南门和北门走好几遍,与老家苏州相比,对他来说真是苦不堪言。
我在兴宁老家听到一个故事,他为了把维稳工作做好,把它放到首位,组织人员对扰民的强盗进行严厉打击,曾在一个早晨一次性捕获三十多人,使县城有了比较安定的工作生活环境。又据《苏州园林名胜》一书说,他写有《县斋早起》诗:“县小才疏政未成,披衣冲瘴听鸡鸣。向来啸傲知多暇,老去驱驰敢自宁。”还有“夺禄浪言耕有代”(因为催缴赋税不力受到过停薪)等诗,以及奉命修《正德兴宁县志》。从他的诗歌中得知,他如何勤政爱民,任职后的第三年冬天,为了减轻人民的负担,对人民需要上缴的税款能收的收,不能收缴的也令官吏不要强行征缴。他由于催缴赋税不力而受到停薪的处罚。他到兴宁当县长八年,我们所能知道的就是他做了这三件有影响的事。当时既没有集中财力物力办大事的制度,又没有自己可以掌握的舆论工具为自己想说什么宣传什么,真是难煞了他这个面皮薄的文人官员。也好在他是文人出身,舞文弄墨的事他还是拿手的,只能把政绩用诗歌形式来表现出来。
除了上述诗歌外,他还写有反映忧国忧民的诗歌,如 “大麦青青四尺长,大水过头一尺强,安得馎饦分怅皇”。馎饦,即汤饼。北魏贾思勰《齐民要术·饼法》:“馎饦,挼如大指许,二寸一断,著水盆中浸。宜以手向盆旁挼使极薄,皆急火逐沸熟煮。”作为任县长的祝枝山,面对普通百姓冬粮用尽,夏粮未莳,指望小麦收成来解决四月荒青黄不接的粮食问题,却由于一场洪灾,指望的汤饼又没有了,这如何对得起“国家领导人”,如何对得起被代表的人民群众?“四月大水麦不秋,五月插秧水不收……良田万顷卷洪流”。因为有了他的这些诗句,我们终于可以看到一个始终把人民疾苦放在心上,不敢敷衍政事,每天鸡鸣起床办公,“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的官员形象跃然纸上。
其实,祝枝山当兴宁县长所做的三件好事,用现在官场的判断标准来看是:一肯定、一不怎么样、一否定。一肯定,是那一个早晨抓了三十多个盗贼,为维稳工作、和谐社会的良好环境创造了极好的基础,抓了头等大事。一不怎么样,是抓了兴宁县志的修撰工作。这对现在的官场来说,此项工作干也成不干也成,因为对各级官员的政绩工程自有自己的“方志办”去收集整理。他们歌功颂德是主流,一般情况下会对负面东西失语,到哪任领导有兴趣由其去干就成,还费那劳什子的神干嘛?一否定,是“因为催缴赋税不力受到过停薪”的处分。这“催缴赋税不力”对老百姓来说是好事,但面对政府来说,广大公务员的收入和集中财力物力办大事的经济来源主要是通过税收来解决。你一个县大爷不去尽力催收税收,当时“停薪”一下,实在处理得太轻,按现在的规章制度来办理,不免职、停职,不查你的经济问题,这是不可能的了。当然现在的官员也不会与祝枝山一样迂腐——言行一致,说要减轻群众负担要说,做催收群众税收的工作一定要做,而且积极性高着呢,不在上级的规定下再添加名目来增加税收就是好的了。
看来,祝枝山在兴宁当县长执政八年,拿得出手的政绩不多,就这三件事被善良的兴宁人民记住了,但是,实在,一是一,二是二。五百年来,所任兴宁的县长来了一拔拔去了一拔拔,不知有多少,也许有比祝枝山干得好的,但现在在兴宁讲起县长来,老百姓都能说到祝枝山,其他人者,很难说出来,也许这是祝枝山用诗歌来炒作自己的政绩而获得成功的范例,也因为他善于用诗歌来炒作自己政绩,使他至今仍在兴宁人民中留下了好的政声。
祝枝山炒作名气
祝枝山到兴宁当县长八年,时间够长的了。如果在美国当总统都二届了,不能再任总统了,而祝枝山竟然在兴宁当县长当了八年,你说他郁闷不郁闷?照这样下去,不被郁闷死才怪,为有炒作点名气来,才不枉过此生,但在兴宁这个南蛮之地不比“上有天堂、下有苏杭”的苏州文人会聚的地方,要炒作点名气来要有多难有多难。
当时的兴宁并不是现在的人所吹嘘的“文化之乡”,这对于他这个饱读诗书的人来说,真是苦不堪言,苏州老家文人的那种“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的理想境界在此找不到。他扼腕,不仅在当时没有,往前看,也没有,唐朝有个仇士良,当过骠骑大将军(汉武帝时期按照等级高低:第一为大将军,第二为骠骑将军,第三为车骑将军,第四为卫将军,再往下就是前、后、左、右将军以及杂号将军,后来大将军逐渐成为常置官职,相当于全军总司令,汉武帝特别为卫青设立了大将军一职,为霍去病设立了骠骑将军一职,皆在三公之上。宋为从一品,为武官最高阶,都相当于现在的国防部长),是兴宁职务最高的人,但因他胆略、谋略过人而杀皇帝太子大臣不少,与中华民族的传统观念相左——如果他也和陈胜、吴广、李自成、洪秀全们一样打着为人民的利益的口号而造反、革命,就会被当今社会所谓“正统”的人民认为是符合传统观念和革命理论的英雄了,可惜他不虚伪,不说一道做一道,没有留下人们想像中的好名声,由此人们有意避开谈他,更没把他当作学习的榜样,客家人的荣耀;往后看,他当时不知道,现在他从天界俯视人间,那时到现在五百年来,做官的人不少,最杰出的算是黄华华当了广东省省长(巡抚,正三品),然而梅州市要推荐个文化名人,却屈指可数,没有几个叫得响的,选来选去,选了个罗香林,说是研究客家人的迁徙发展有建树,但如果你在兴宁去问罗香林这个人是谁,大多数人一定会说不知道,因为一年三百六十五日,你能在当今的报纸电视上看到、听到罗香林的名字吗?由此,祝枝山也许会常在天界发笑,原来“文化之乡”竟是这样的“文化之乡”,若在苏州,你要说文化名人,你要多少有多少,如果说兴宁是“文化之乡”,那苏州是什么之乡呢?
说来也凑巧,祝枝山五十七岁那年冬天,也就是他到兴宁任县长后的第三年,这一年他奉命修兴宁县志,题名为《正德兴宁县志》。虽然是奉命修志,例行公事,但我们从他写这篇县志序中,可以看出手稿的先由行书,后而行草,最后变成狂草,说明他的心情之烦躁、之郁闷之极了。这篇序既可以看出他的极度苦闷之心,但也无意中可以看到这是成为他书法家的传世作品中的珍品。
如果他规规矩矩地用行书书写下去,人们就不会发觉这篇序里的不同之处,也就过去了,没有人提起他、想起他。这就使我突然间想到,祝枝山除了在序里反映出他的烦燥、郁闷和苦楚外,也为人们能时常想起他、提起他而有意用行书、行草和狂草为之的。这就是我们现在说的“炒作”。他的书法作品既然在兴宁“炒作”不起来,没有几个人知道它的价值,他只能在不断寻求尽快离开兴宁的机会,因为这里不是他施展才华的舞台,因为文化土壤不多,他的名气“炒作”不起来,上不去。时间一长,他回归苏州的愿望越来越强烈。他当然想做官,但他更想有名气,因为做官的人多,有名气的人少。在这鱼与熊掌不能兼得的情况下,他决定离开兴宁。
我到苏州参观学习,我才知道祝枝山在苏州的名气,确实远远高于敝家乡兴宁,而且他在苏州的名气极高。
其实,祝枝山在到兴宁前,他在苏州的名气就不小。难怪他在兴宁呆得不顺心。
祝枝山于明代天顺年(1460年)生于长州县(即今苏州市)。他名允明,字希哲,由于生下来右手有枝生的手指,因而自号枝山。他从小聪敏过人,五岁能写径尺大字,九岁已会作诗,被称为神童。
《明史》记载:“稍长博览群集,文章有奇气,当筵疾书,思若涌泉。”他擅长行、草及各体,尤以草书闻名。在苏州,他的草书被称为草圣张旭以后的第一名。他的书艺成就,与他的家庭影响有关。他的外祖父徐有贞和岳父李贞白、舅舅李应桢都是著名的书法家。
祝枝山曾得到他们的指点。祝枝山的书艺不仅有根基,而且他对历代名家的书法进行系统地研究学习,行书学钟繇、王羲之,草书学怀素、黄庭坚,笔势劲健,对张旭“惊蛇入草、飞鸟出林”的草书,更是手摹心追,下了很大的功夫。三十多岁的他在苏州就有了名气,苏州人称祝允明、唐寅、文征明、徐祯卿为“吴门四才子”。
机会来了。嘉靖元年(1522),六十三岁的祝枝山调往南京任京兆应天府通判。明代知府下设通判,定为六品官(《明朝地方官职品级》),相当于现在的厅局级副职,地级市分管农业、水利和政法等事项的副市长。由七品官到六品官,是升官了。《祝枝山平生》中说他在任通判时“面对官场的腐败,不堪忍受,终于下决心托病辞职,回故里苏州度残年”。其实,这又是他的托辞,南京是大都市,比苏州还繁华,怎么仅住一年就受不了官场的腐败?在兴宁八年都过去了。所以我说他这是托辞,他是正病了。但他要名气,反腐败是古今中外永恒的主题歌,说病辞官多没面子,说看不惯官场腐败辞官,人的气节上来了,人们对他的敬佩心、同情心上来了,名气也就自然上来了。总之,他六十四岁那年,他在外祖父旧宅中建了“怀星堂”安身。
无官一身轻。回到家乡的祝枝山真有如鱼得水的感觉。这时他的性格更加豪放不羁,有的人说他“狂放盖世”。我曾在苏州市场上得到祝枝山的草书杜甫《秋兴》诗:“昆明池水汉时功,武帝旌旗在眼中。织女机丝虚夜月,石鲸鳞甲动秋风。波飘菰未沉云黑,露冷莲房坠粉红。关塞极天唯鸟道,江湖满地一渔翁。”笔法苍劲、潇洒、狂放。他的诗句:“世世嗟跎恨万端,若将消息讲循环。若无三盏黄糟汁,讲尽天机也是闲。”、“白云不言做公侯,出世居山不自由。若得松窠千年坐,此时方敢大开喉。”这就是他“狂”的真实反映。因为,尤以草书才能淋漓洒脱地表达他高傲不羁、愤世嫉俗的情感世界。他更是借“狂”来发泄他对封建专制礼教的不满,由此在苏州,他博得人们的无限同情。
名气已经上来了,他需要更大的名气,他在等待。在等待中,他因辞官回老家建了新房,又病魔缠身,经济状况有了危机,但不忘习书研帖,追求书法艺术上的更高境界。他六十六岁那年,与他齐名的文征明知道他的情况后,使其次子文嘉去“许酬索字”请他创作书法作品:一为解决他的经济困难,二为他的书法作品传世。对此“机会”,祝枝山“心领神会”地接受了,借此把他平时熟念以心的行草书《古诗十九首》这件传世精品交了“作业”,文氏父子对此赞叹不已,刻入文征明的《停云馆帖》。果然,他如此“炒作”,虽隐于乡里,却书名大振,被公认为吴门书坛领袖人物。一年后,他逝世了。但他万万没有想到,他逝世后,人们对他的书法更为喜爱,在他去世后不久就在市面上出现了他的大量伪作。造假者借此谋利,这给后人对他的研究带来了一定的困难,其中以他的外孙吴应卯学他的书法最像,可以乱真,即使行家也难分辨。这一“炒作”虽然他没有想到,但也正是他要的效果。因为这样一来,以他的名气,使他迅速成为明代中期书坛的当然主将,也使吴门书派达到了鼎盛,形成了明代的浪漫主义书风,对明代书法的发展产生了巨大影响。王世贞在《艺苑卮言》中评价道:“天下书法归吾吴,祝京兆允明为最,文待诏征明、王贡士宠次之”。
祝枝山通过这一系列的“炒作”名气,使他以反官场腐败、厌恶官场习气、愤世嫉俗的豪放不羁性格、书法名家的形象树立在人们的心中。
祝枝山炒作友情
在苏州,祝枝山不仅在明代苏州四才子中有大名(“四才子”为:祝枝山、唐伯虎、文征明、徐桢卿),而且更有“祝枝山的字,唐伯虎的画”的美誉。那么,祝枝山与唐伯虎的友情是如何使世人知道的?请看祝枝山如何去“炒作”。
祝枝山辞官回到苏州老家,当然如鱼得水。这是一片他生以斯、长以斯的地方。因为祝枝山三十岁以后已才华出众,请他撰写墓志、碑碣和求书画的人很多,三十一岁就受聘作《重刊王著作文集序》。刻书作序往往请名人,可见时人对他的看重。在此期间,他结交了很多良师益友,其中如沈周、刘珏、杜琼、吴宽、周臣、朱存理等都是苏州名士。祝枝山还常与唐伯虎、都穆、文征明等一起谈论创作古文技艺。祝枝山五十四岁到广东兴宁当知县、六十三岁在应天府通判任上辞官回苏州,再与唐伯虎等文友往来,情谊日深。祝枝山经常与这些名人在一起,无非就是向世人表明他的分量,把自己的重友情的“概念”炒上去。
由于祝枝山与唐伯虎一个擅长书法、一个擅长绘画,双璧相映。而且他们在性格上又相近,都是愤世嫉俗之士,所以虽然相隔十岁,俩人却时常相聚,即兴唱和,情同手足。这里要说一下,对于唐伯虎,大多数人是从弹词说唱和电影中知道的,特别是电影《三笑》、《唐伯虎点秋香》等更使人知道他是个风流才子,而对他的画反而知之不多,其实唐伯虎的成就主要还是绘画。当然这里主要讲祝枝山与唐伯虎的友情“炒作”(据《祝枝山平生》和《唐伯虎平生》),表现在“二规劝一赞美多怀念”。
“二规劝”,一是规劝唐伯虎读书立功名。当唐伯虎二十七岁时还常与邻居张灵一起纵酒游玩,不好好读书。祝枝山(当时已三十七岁)知道后特地去规劝,用自己四年前参加乡试,考中举人的事例启发唐伯虎用功读书,使唐伯虎静下心来,一心一意地读书。二年后(1498年),唐伯虎乡试第一,成了南京解元。当时在朝中的吴宽在公卿间常常称赞他,使他名声传遍京城。二是规劝唐伯虎面对社会不公和冤案,调整好心态,不走独木桥。唐伯虎获得解元后,一股作气,第二年便进京应试,却因同行的徐经贿赂会试总裁程敏政家童,科场作弊,牵连唐伯虎因而入狱,后来经吴宽求情,才得以赦免。唐伯虎受到如此打击,妻子又与他离婚。他感到仕途无望,一度消极、颓废,甚至涉足青楼,借酒浇愁。这时的祝枝山也因七试礼部都没有成功而情绪低落,但他得知唐伯虎的情况后,一面愤恨不平,一面善意规劝,唐伯虎才决心致力于文学、绘画。唐伯虎听从他的规劝,改变志向,拜周臣为师。唐伯虎对画的悟性极高,很快便精通绘画技巧,甚得绘画要领,而且他的画艺声誉在社会上很快超过了他的老师周臣。他对山水、人物、仕女、花卉无所不能,求画者众多,卖画所得也很可观。他用卖画所得建造了一座山水田园式的“别墅”桃花坞(有称唐家园),园内遍种梅兰竹菊桃,常邀祝枝山、文征明等好友举行文酒之会。“一赞美”是通过祝枝山为桃花坞写了《梦墨亭记》,赞美唐伯虎的绘画“千形万模”。引来与他们常在一起的徐和雷也写了首《唐家园怀子畏》诗“名士故逃名,谁与共明月;夜半闻叩门,知是祝希哲”来称赞他们的友情,从这一个侧面来反映他们间的感情之深、私交之厚。“多怀念”是一余再、再余三地通过诗歌来怀念英年早世的唐伯虎。1524年,唐伯虎去世,祝枝山悲痛欲绝,写了沉痛的挽诗:“少日同怀天下奇,中来出世也曾期。生老病余吾尚在,去来今际子先知。当时欲印枢机事,可解中霄入梦思。”祝枝山异常悲痛,含泪为他作了墓志铭,写下了《哭子畏二首》,后来又作了《再挽子畏》。字里行间流露出悲叹和同病相怜的情感,通过如此“炒作”把他们之间的友情表现得淋漓尽致,让人敬仰。
不仅如此,又过一年,祝枝山的老师王鏊也去世了,他作了《祭王文恪公文》,为自己没有做到如老师期望的那样而感到惭愧,同时他借此以缅怀知友为名,不论少长、隐显、存没,各作一诗,共计十八人,并特给王宠作了两首,因此留下古今闻名的《怀知诗》十九首。而且为了表示他放荡不羁的性格,一改过去的行书、草书,多作狂草巨制,让后人感受他的高傲情怀。
友情是人生的一个永恒主题。“人生得一知己足矣”道破了要得到一个知心的朋友是多么的困难,为此古人以有知己为荣,然而,现在的文人墨客、歌星影星们却对此嗤之以鼻,只是利用新闻媒体来炒作他们的各种绯闻、内斗翻脸来提高知名度和知名度的热力,以得取更多的金钱。如最近炒作张艺谋与张伟平合作不成了,便互相攻击对方的不是,对比古人如何重视友情来,真是让今人汗颜。请看唐代诗人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无为在岐路,儿女共沾巾。”再如唐代诗人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人们从他们的诗中可以看到他们对友情的重视,而且读来多么的情真意浓。也许祝枝山从这些历代文人墨客的诗文中感悟到了如何留下墨宝才能被后人得知自己的情怀,所以才有《哭子畏二首》、《再挽子畏》、《祭王文恪公文》、《怀知诗》十九首等留世。
祝枝山通过这些“炒作”,不断把他对友情的重视和眷恋推向高峰,让后人看到他与唐伯虎们的浓厚友情和他的处世风范。
作者:黄召晖 《梅州奇事》一书,2014年5月由线装书局出版社出版发行
兴宁历史故事来自网络,由兴宁社区整理发布,转载请注明来源。
页:
[1]